首页 -> 2007年第7期

回归与提升:班主任德育责任的时代要义

作者:张 烨




  班主任代表着社会道德文化的主流,他们的活动是一种有着丰富价值内涵和精神旨趣的实践,其行为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和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方法、途径。班级管理中只有师生相互尊重、智慧共享,真情互动才能为教育注入生机,才能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也才能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真正价值。
  
  一、 厘清认识:整体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水平
  
   法国教育家余伯尔认为,人通过教育与发展,经过若干阶段才能成为人,德育的目的就在于教育活动通过促进人与人的接近与合作,用交往促进人的个性化。因此,作为学校德育责任主要承接者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除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之外,还要积极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德育场域,让身处其中的班级师生能时刻感受到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1.在德育观上,班主任工作应体现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德育活动是师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影响和分享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教学或美德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与促进是双向的、理解性的,其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开发、美德的锤炼,还指向教师与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它是师生双方人格与精神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
  2.在师生关系上,班主任要以师生双方的平等主体地位代替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在完成一定时间的自我学习后,在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完成对道德知识的积累、升华。学生在解脱繁重的认知任务后,他们的道德学习将趋向个别化、自我教育化。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启发将在具体的班级生活中加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由单一的道德认知关系变成复合型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各自的成长中不断吸收新型的外来文化材料,突破自身道德思维的局限,构建新的认知范式,实现个人道德知识的意义建构。
  3.在目的、任务上,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涵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文化判断力是主体对一定文化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认识能力。博尔诺夫指出:“发展人的独立的判断能力是头等重要的事。这项工作始终是艰巨的,而今天尤为艰巨。”当前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融速度、频率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文化世界的意义建构及生活世界的文化建构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思维”、“文化理性”的探索,主张理解人对文化现象的内心评判,注重保持“批评的警觉的控制”,表现文化的判断力,显现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所以,面对新的形式,班主任理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的道德免疫力,促使学生能主动辨别、判断各种文化的优劣,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
  4.在过程观上,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主体积极的情感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德育不仅要重视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因而,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班主任老师不仅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情绪情感的变化,而且还要把充满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引进班级,使师生在具体生动的感悟中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
  
  二、 研究主体:综合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班级管理是一个载体:通过班级管理、通过班主任的工作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初步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而,班级管理工作肯定离不开对管理主体学生的研究和探索。
  1.关注学生已有道德经验的影响。道德心理学家强调学生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维特罗克认为“德性形成过程不是先从感觉经验本身开始的,它是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任何道德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是涉及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因此,在实践中班主任要积极关注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他们的德性体系,强调学生道德学习、养成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2.重视学生道德个性的作用。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凯利指出:第一,个人建构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可推陈出新,不断提高。第二,个人建构因人而异,现实是各人所理解和知觉到的现实,面对同一现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第三,在研究人格的整体结构的同时,不能将其组成部分弃于一端,而应努力做到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第四,当人们用已有的建构去预期未来事件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困难和麻烦,新的信息和元素需要加入到原有的建构之中。第五,一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建构体系绝非轻而易举,要经过大量的探索和试误过程。因而,在实践中班主任应该始终坚信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班级的,他们在各种形式的学习、实践中,凭借自己的头脑已经创建了丰富的经验,当新的道德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由于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持有的信念不同,学生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把学生原有的道德经验作为新道德知识形成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道德体系中生长新的德性经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 完善角色:深度强化班主任育人为本的理念
  
  德育不是道德知识的单向度传递,而是德性经验的处理和转换,班主任不只是道德知识的呈现者、教育权威的象征者,而是学生新德性经验养成的帮助者,只有确立和建设这种基本的德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避免师生间的冲突、分裂,避免对学生人性的扭曲,也才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朝着求真、趋善、臻美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方向发展。
  1.班主任角色的重新润饰。当代道德哲学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它并不否认班主任老师的外在影响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道德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形成对道德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必须为学生提供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地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德性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习惯,让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独立的解决问题者和独立的道德行为执行者。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班主任老师都应清楚地认准德育目标,理解德性大厦的建构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在具体的工作中一直都要坚持教师是学生道德知识建构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德性提升的高级伙伴的基本理念。
  2.班主任德育责任的合理定位。班主任老师必须关心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学习的实质,必须清楚学生道德学习的内在机制和道德学习的效率、进程,必须明白在阶段性的德育工作中要求学生获得什么行为效果。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说:“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一个总的方向并且可以安排一些阻止学生进行不适当建构的限制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班主任老师不只是道德知识的简单呈现者,而更应该是不断促使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理解的引导者。为此,班主任老师在德育实践中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