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提高学校教学效益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刘大华




  效益是指效果和收益,教学效益就是指教学的效果和收益。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或收益的多少应当坚持以学论教即看学生的发展程度。追求教学的高效益是教学管理中的永恒话题。当前各学校把追求教学效益的目光盯在老师的课堂上,这固然很正确,也很有必要,但仅仅盯住课堂这一微观层面,而缺少学校层面的宏观要求与统筹安排,还是不行的,因为影响和决定学生发展的不只是某一节课或某一门课,而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因素中,有课程设置的因素,有课时安排的因素,有各种时间分配的因素,有教学模式的因素,有教师教学技能的因素,也有教学观念的因素,还有校风、教风、学风的因素等等。
  
  一、 关于课程设置
  
  这里课程是指狭义的课程即学科或科目,也包括综合实践课和活动课。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根据时代的需求,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就会有什么样人的素质结构。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学校对课程进行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进行育人的过程。当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传统特色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只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因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结合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而开发的,可见学校具体执行的课程是由多级课程和多种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因此不同的课程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育人功能。
  学校是使青少年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主要场所,教育是使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主要途径。人们主要通过学校的培养,把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具有一定个性特质的社会人。一个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培养既和谐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人,而中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同时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就需要有协调和谐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配套。对于课程结构,从课程的门类(学习领域)看,既要有语言类、社会类课程,也要有科学类和艺术类、健体类课程;从课程的性质来看,既要有学科课程,也要有综合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培养既和谐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养人的效益,说到底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因为不同的课程或学科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经验建构的过程,人的知识结构愈复杂,知识生长结构就愈丰富,人的学习速度就愈快,就如同滚雪球一样,雪球的半径愈大,雪的累积速度就愈快。我们常常感受到专家、学者的知识面很宽,知识很渊博,他们接受新知识很快,对很多问题的洞察与分析很深刻,这与他们有着丰富而复杂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人的知识经验对塑造人的人格和内心世界又有着很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近几年来,我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主体作用,先后制定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及实施步骤》、《学生社区服务实施条例及学分认定办法》、《学生社会实践实施条例及学分认定办法》等。各级、各类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和个性的张扬。由于课程设置的均衡化,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关于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结构合理的课程设置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课时安排与之配套。反之,若课程结构不合理、不健全,课时的安排就难以科学、合理,难以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身心成长的规律。
  当前许多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了课时安排的严重失衡,譬如有的学校数学课一周安排10节~12节,一周中总有几次每天要上2节甚至2节以上的数学课,这还不包括练习课。由于课时安排过多,使得老师在教学内容上随意进行拓宽和加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加深,致使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间、课后复习和完成相应作业的时间大为增加。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同一学科的有意注意集中的时间过长,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疲劳、紧张,学习效益不高,长期以往,使得很多学生对这门科目感到恐惧和厌烦。教学效益的低下又使学科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多次反复的单一教学和机械训练,这使许多学生更加厌烦。对数学等学科时间的倾斜又导致了对其他学科时间的挤占,使得有些学科的课时安排偏少,在课堂上老师只能忙于赶进度,课堂教学不深不透,这些学科由于前后两次上课的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较高,由此又导致了受挤压学科的教学效益的低下。另外,由于学科总课时的增加,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活动,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身心得不到调节,学生整天穷于应付上课、作业和考试,心力交瘁。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所有学科教学效益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学生的生命时光就在这低效、重复的课堂中,就在这枯燥、毫无乐趣的煎熬中流淌。
  为了克服上述种种弊端,我校在放眼高中三年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各学科课时,特别对艺术类、健体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课时安排,做到不挤、不占、不让,校园内学生的欢声笑语多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迸发了,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老师也获得了工作的成就感。
  
  三、 关于作息时间
  
  生命成长有它的内在规律性,睡觉、吃饭、活动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最基本的需求。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国家教育部规定我国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每天不少于9小时,中小学学生每天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这一规定有它的科学性。
  根据调查,很多学校从早到晚就没有安排体育活动时间,即使安排,也常常被其他学科用于上课或考试。住校生早晨5:30起身,全体学生6:00到校,晚自修10:00甚至11:00才结束。由于作息时间安排不科学,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加之学业负担过重,脑力消耗过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记忆力下降,听课效率不高,学习效能低下,心理焦虑,精神萎靡不振,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近年来学生近视率升高,体质下降,心理疾患也日益严重,这些已是不争的事实。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过重的工作压力使得老师身心疲惫,很多老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前中小学师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乐学”已成为许多学生的一种幻想。有的学生甚至发出了“逃学万岁”的呐喊,把自己称为学校生活的“叛逆者”,在他们的心目中校园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失乐园”。校外抵挡不住的诱惑又常常使他们成为武侠小说迷、电子游戏迷、网吧迷。对这种情况,老师的教育、家长的管束感到无力和无奈,让人痛心疾首。职业道德和工作良心要求老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但在这种状况下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又谈何容易。
  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思考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我们充分听取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一方面保证学生休息时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我校规定在学生活动时间开放学校的一切场馆,并安排老师与学生同场竞技,同台献艺,让老师走近学生,让学生亲近老师,促进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休息的保证,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课堂上学生打瞌睡的现象不见了,萎靡不振的不见了,偷看武侠小说的不见了,而是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近几年因心理疾患而休学的很少了。作息时间的科学合理安排,使学生学习、活动张弛有度,身心得到了调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