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校服:一种身体管理策略

作者:钱 洁




  
  三、 当校服穿戴在身体上
  
  校服作为一种身体管理策略,其运作机制体现在校服的去性别化、去个性化,使学生实现权威性服从,校服因此成为了泛学校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1.去性别化
  校服作为一种标准化服装首先是一种去性别化行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校服本身的去性别化,也就是说不分男生、女生,统一的外套、长裤,有时还稍显宽松和肥大;另一种是校服设计概念上的去性别化,即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的差别而设计成男生是长裤、女生是裙子,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认可了女生都穿裙子的传统观念,事实上并不如此。笔者在实习的时候正好学校要统一制作校服,女生改成了裙装,有一个女生告诉笔者,她从来不穿裙子,太别扭,当我问到那学校让穿校服你怎么办呢,她的回答是“穿呗”。可见这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去性别化,主要体现在根据单一的、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设计校服,因此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自由表达的愿望就被淹没在这标准化的大潮中,身体成为了校服装饰下的统一皮囊。
  2.权威性服从
  这种单一化、标准化的着装除了去性别化、去个性化之外,还成为了学校权威的代言,学校通过规定穿校服的时间实现着对学生的权威“控制”,几乎没有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学校对抗,故意不穿校服,纵使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也不会正面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权威性服从”。用弗洛姆的话来说:“个体不再成为自己;它完全接受了文化模式所提供给他的那种人格;因而,他便完全成为与所有其他的人一样的,并且也成为与他们所期望的一样的人……这种机制可以与某些动物所具备的保护色相比较。它们与周围的环境相似得难以从中分辨出来。”[6] 这是校服所发挥着控制和规训作用,使学校的管理趋于隐匿和有效。
  3.泛学校化管理
  校服成为一种符号标签贴在学生的身体上,这是学校的一个符码和标志,这是学生的一种身份,纵使学生不在学校,但从他的校服上人们仍然可以知道你是一个学生,或者更精确为是某某学校的学生,那么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规范已经转化为一件校服,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学生虽然离开了学校的物理场域,但仍然没有离开学校的文化场域,仍然接受着学校的管理,而其管理手段不再是有形的日常行为规范,而是隐匿为校服的文化意涵,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却体现了泛学校化控制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汪民安主编.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杜小真编.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公司,1998.
  [4] 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陈莹.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身体消费现象.当代青年研究,2006(6).
  [6]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