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七个问题辨析

作者:程红艳 付 俊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笔者以为,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看作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理由并不充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口号的背后,是利益的驱使,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需要用高收费和更大的招生规模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它于提高教育的质量无益,主要是来自于市场的推动,而非遵照教育规律的行为。因此,“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反而可能由于管理难度的增加而降低效益,对其他学校的发展造成冲击,带来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隐患。有的地方教育局甚至打出了“倾全区之力办好某某中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是以抽空普通学校的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为代价的,是以牺牲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了越扩张社会分化和学校差距就越严重的局面。差学校由于失去好生源而丧失了发展的希望,学生也失去了平等发展的机会。
  
  四、 强调均衡发展是不是削高就低?
  
  在教育资源逐渐丰富的情况下,各种名义上的、实质上的重点学校还有无存在的必要?这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人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意味着“杀富济贫”,不是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不是把高水平的地区、学校拉下来,而是要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把低水平的地区、学校扶上去,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均衡发展。因此,重点学校还是要办。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的校长,认为办优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还有论者认为,不要重点学校是走入了均衡发展的误区,是一刀切的平均主义。
  本文认为,一方面保持重点学校的地位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对薄弱学校稍加倾斜,这种策略不可能对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状况有根本触动。在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要求教育经费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必然会对种种重点学校有所限制和抑制,某种意义上的“削高就低”、“劫富济贫”是不可避免的。
  教育均衡发展要求重新确定标准,建立标准型的学校以保障办学条件均衡,通过教师和校长定期轮流和替换制度来保障师资均衡,通过限制择校以保证生源均衡。重点学校的发展将经历“受限制——被淡化——走向终结”过程,最终变成一个历史名词。随着改制学校的产生、优质资源的扩张,学校传统的“宝塔式”格局呈现出两级分化的态势,变成了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不利于保障弱势群体儿童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同时,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实际上处于竞争格局之外,他们对学校建设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虽然对不同学校收入的巨大差异深感不公,但是他们却认为好学校产生主要是因为政策支持,而非自身努力,政府想让哪个学校变好哪个学校就能变好。可见,差距过大就失去了触动学校发展和增进校际竞争的作用。
  不要重点学校是不是削高就低、矫枉过正?会不会降低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学校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一个学校的发展不是以牺牲其他学校发展为代价的,教育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教育政策空间,将校长从“找钱”的经济压力中解脱出来,将教师从追求升学率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让教师享有同样的专业发展机会,更好地激发多数普通学校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多方面的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像过去只关注少数成功者。当然,均衡发展并不是无视学校特色和要求所有学校齐步走。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是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谋求在公平、宽松的环境中涌现出更多来自基层教师和学校的创新。
  
  五、 高中阶段教育要不要均衡发展?
  
  有人认为,高中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一种选择式的教育,应有更大的自主办学权和发展的活力。高中教育并不存在要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问题,因此推行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情,高中阶段可以不遵循。
  但是,高中教育对初中教育有很强的导向性,有的论者提出高中阶段也要兼顾均衡发展原则。“从促进的对象来看,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但是要包括整个基础教育的公立的学校教育,也要考虑到高中, 高中阶段的发展思路要从一开始就从均衡发展来设计,这是大的思路,因为到发展完了再去讲均衡,那代价就大了。”[6]
  本文以为,公立教育具有公共性,因此,公立高中阶段的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宜过大,政府对高中阶段学校的建设也应标准化、透明化,在办学条件上必须实现均衡,具体来说,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和仪器设备值大体相当。高中阶段学校差异太大,示范性学校与非示范性学校差距显著,对义务教育阶段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会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和择校,使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打折扣。目前有些地区尝试将重点高中的名额按比例下放到各个初中去,使得薄弱初中的学生也有了上重点高中的可能,这在某种情况下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均衡,促进了高中教育的生源均衡。但是,这种尝试是小范围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高校扩招后,高中教育变为瓶颈,为了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要,不得不引入市场机制来吸纳社会资本以增加教育投入,扩大学校规模。这种策略只是权宜之计,长期高收费会使贫困子弟被排除在高中校门之外,带来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和社会问题。在高中教育不断普及化、大城市酝酿拉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趋势下,在高中学龄阶段的人口高峰过后,公立高中教育也应降低收费,追求适度均衡发展,做到师资和教育投入的均衡化,防止个别学校过分豪华,结束目前最好的学校在中国,最差的学校也在中国的状况。
  
  六、 均衡发展会不会降低公立学校的质量?
  
  任何一种教育政策或教育思想都不可能彻底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总是在解决了一个问题时,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正如人们常说的,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而是产生问题最少的制度。同样,均衡发展虽然是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强调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教育均衡发展可能带来的结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应对。
  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区较早地实行了教育均衡发展,试图“以一张图纸建所有学校”。美国也实行了限制择校的策略,一所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学校出现了下列情况:弗兰克林高中的毕业率只有7%,有93%的学生辍学。上午点了名,下午再想点名时就没有精神了,因为只剩下44%的学生了[7]。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公立学校会发生吗?会不会因过分强调公正而降低了效率?均衡发展要求淡化学校排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以前,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为了获得社会声誉和争取生源,为学校排名而争,为生源而争;在均衡发展的状况下,生源是就近入学的,师资质量是大体相当的,且定期流动的,怎样保证学校之间适当程度的竞争?会不会导致公立学校的惰性?笔者以为,中美文化的差异,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使得中国公立学校可能不会出现美国式的状况。学校在起点均等的不断发展中,教育质量会自然地呈现正态分布状态——70%的学校处于中等;15%崭露头角,成为人们信任的优秀学校;15%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落后摆尾,通过学校之间的适度竞争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预计均衡发展对每个地区产生的影响会不同。在推进均衡发展的初期,由于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都有些不知所措,可能会在发展上陷入彷徨。随着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更多学校发展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均衡发展成为惯例和通则,可能会带来极少部分学校因为自身问题变为薄弱学校,缺乏动力和陷入停滞,此时可以通过提高学校质量的标准来推进多数学校的发展。均衡发展不是一个终结的静止状态,而是动态发展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