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现象透析
作者:吕星宇
三、 教师不愿当班主任的解决方式:全员德育导师制
很显然,问题解决的办法应由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我们需要的是整体的思维方式。系统的思维方式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提供了从整体上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是方法论上对“原子论”和 “还原论”的突破。系统思维方式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复杂事物,认为对复杂事物,不能通过将其还原为简单事物的办法来认识,不能沿着把局部、要素从整体中孤立出来,研究其性质,再把他们相加,得出对总体的认识的道路前进,而应该研究复杂事物本身。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全方位教育观念遂成我们的理念,德育、智育、体育犹如金字塔之有三面,即每一育是教育的一个方位,而非鼎之有三足,每一种教育成分都不能在单一措施中实现。教育内涵的分解不属于具体工作的分类的标准,也不是学校工作人员职能分工的基础。德育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目的,如果按照习惯一定要在工作范畴定位德育的话,那么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
这样,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的难题就有了答案。既然德育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显然,实施全员德育成为我们的选择。全员德育导师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目前,全国许多学校实施了全员德育导师制,浙江省教育厅还印发了《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德育导师制”的概念来源于大学中的“导师制”,是一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组,每个任课教师都是导师,一个导师负责一定数目的学生,在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的育人模式。任课教师的参与将会极大地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能改变过去仅仅依靠班主任孤军奋战的局面,改变了对德育的片面认识和单一的德育模式,能形成班主任与导师协同作战的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还德育以本真面目。显然,用系统思维方式处理教育问题,将事物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而不是为了简化问题进行分解,是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黄向阳. 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J.Ghilds.Education and Morals:An Experimentalist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Inc.1950,P2.
[4] J.Dewey. 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M].Vol.4.Southerm Illinois Uiversity Press,1971 p.267.
[5]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 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