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文本表达问题探讨

作者:毛作祥




  最近,在一次上海市名校课题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委婉提出了“课题报告让人意犹未尽”、“写的没有说的好,说的没有做的好”的感受。这道出了一个在中小学课题研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文本表达尚欠规范,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笔者对一些学校的访谈情况来看,导致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师未经专门的培训,不清楚研究的规范,理论素养不高,研究能力较差;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无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学校的研究条件较差,如图书、报刊资料的缺乏,无法进入中国期刊网等专业研究网站;课题的鉴定专家考虑到中小学研究条件的限制,课题鉴定通过率高。主观原因是:由于课题鉴定通过率高,使得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做课题是除教学外的另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缺乏做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有专家指引,专家的作用也发挥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科研对学校及教师发展的动力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当明确课题申报及鉴定的要求,严把课题申报关和鉴定关,并将各学校的研究成果及各专家的鉴定意见在专门的网站上公布出来,接受公众的监督,实施课题鉴定的“阳光工程”。其次,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与规范意识。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当立足于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申报,不要盲目跟风,不要做“假、大、空”式的研究。对一线教师,特别是研究条件不很好的学校和教师而言,应当选用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这两种方法对自然科学方法的要求(如抽样、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等)以及对获取图书资料的要求不很高,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者身在研究现场的优势。
  具体而言,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表达中的规范问题、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价值性的体现
  每个课题都是有其研究价值的,但这并非意味着每项课题都能研究并体现出价值。有的课题文本表达存在着好大喜功的偏好,主要表现在:1.研究针对特定学校的实践,但成果却是普适性的,既适合于小学,也适合于中学,很难看出为这所学校所独有的东西。2.没有注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似乎有较大创新。实际上,这样的研究其价值反倒值得怀疑。就第一种情况而言,没有体现出研究的独特之处,恰恰是研究不够深入的表现。就第二种情况而言,如果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其价值注定不大;如果是引用他人成果而没注明,则涉嫌学术剽窃,反而得不偿失。
  那么,课题的价值应当如何体现呢?一是要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有更开阔的眼界与视野,使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二是立足于所在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研究出切合学校实际的有着独特价值的成果,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实践的发展。为此,须注重对文献综述的撰写。文献综述并非对某方面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而是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通过全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个体系,由此确立自身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就像Van Dalen和Meyer说的那样,文献的回顾还要对以前的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weakness)与隔阂(gaps),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与要解决的具体研究问题[1]。综述的作用不仅在于避免重复研究,也在于使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升课题研究的独特价值。
  二、 效度和信度的证明
  有的课题文本直接呈现研究成果,没有相关数据与案例的证明;有的即便有相关数据与案例,但也不充分,分析与解释的过程也显得过于简略。结果,都导致了效度与信度的缺乏。而效度与信度是研究的生命,缺乏效度和信度就意味着研究结果不能成立。关于研究的效度与信度,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各自的定义入手为提升研究的效度与信度做出努力,并在文本中如实记录。
  量的研究认为,所谓效度,是指“实证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概念的真实含义”。[2]例如,要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IQ更能反映要测概念的真实含义,就比是否喜欢读书更加有效。效度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结果被精确解释的范围,即因变量Y的变化多大程度上来自变量X,这就需要我们对变量进行必要的控制;外在效度是指结果能被正确运用到其他情景的程度。[3]所谓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的研究技术重复测量同一个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3]信度又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指的是在多人收集资料的情况下,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例如,不同的观察者在看待同样学生的行为表现时,能否达成一致意见。外在信度是指一个独立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4]如果能的话,那么结果是否前后一致?如果不一致,还要分析其中原因,对其中可以改进的方面加以完善。
  对质的研究而言,研究者对研究的效度都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但对信度的看法却呈现了分歧。例如,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个人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即便是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群人所做的研究,其结果也会因为不同的研究者而有所不同,而且质的研究不强调证实事物,事物不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复发生。她因此与多数研究者一样,主张不讨论质的研究的信度问题。[5]此说尽管不无道理,但笔者以为,如果研究中以及文本表达上能对信度给予相应注意,并非毫无益处。要提高内在信度,可通过发展与被研究者关系,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包括观察、访谈、现场记录、文献等)和三角互证法进行。提升外在信度则需要清楚地辨别并详尽地讨论资料的分析过程,对资料是如何被分析和综合的应用做出回顾性的描述。[6]所谓质的研究效度,指的是研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致性,即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向有关的研究对象就研究问题进行探究,获得的研究结果达到了研究的目的。与量的研究不同,质的研究不可能事先识别并通过一定技术手段排除威胁到效度的因素,而只能在研究之后对效度进行检验并设法排除导致出错的因素。具体的方法与以上提升信度的方法相似,即多方获取资料信息和利用三角互证法去伪存真。
  三、可参照性
  有的课题研究只注意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忘记了研究的另一个实践目的:为同其他学校和教师的交流创造条件,因而对于研究过程、研究条件记录极为简略。中小学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一个面临的问题都进行研究,因此,为了改进彼此间的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也非常重要。
  为此,在课题成果的表达上,需要注意:1.要明确研究的限制条件。例如,关于某项教学方法成效的课题,学校所处地域、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的积淀,学生总体的智力、年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都要清楚说明,因为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在所有的情况下对所有的学生都适用。2.要介绍研究的保障条件及如何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例如具体讲清研究的组织与制度的保障,对教师的评价方法的改进,以及争取社会与家长的支持等等,有了这些条件,研究才能顺利进行。3.要较为详尽地叙述研究过程,例如研究是如何展开的,经历了怎样的历程,遇到哪些困难、问题,有过哪些困惑,进行过哪些思考探索等等。有了这些介绍,不但能为其他学校及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借鉴,还会反过来促进研究的反思与改进。
  四、 文本表达的整合
  研究成果缺乏整合,在文本上表现为课题的各子课题文本之间关联度不够,内容排列松散,表达的风格也不尽统一。在课题鉴定会上,表现为各子课题负责人只能就局部大谈细节问题,缺乏适当的概括与归纳。这如同拔河比赛,尽管大家拼尽了全力,但绳子还是弯曲的。应当说,缺乏整合的文本还不是研究的“成品”,只能是研究的“半成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