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

作者:郑惠生




  在大众传媒方面,学生们提的意见相对较少——如提得最多的“大众传媒应客观评价书籍,不要炒作”一项,也只占被调查对象的4.53%。这一点表明多数中学生对大众传媒与课外阅读之关系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也说明这个群体较少关注媒体上的书评。实际上,从“经济是不是文学的品格”[20]和“通俗小说价值高低”[21]的论争以及对诸如“尖锐的批评少,多是炒作、包装”、“打美女牌、打隐私牌、吃嫩草、互相开骂、找名人骂”、“批评家与作家同谋”、“书评界媒体圈大力追捧名家”之类的批评中,我们便不难想象出理论界、批评界及其思想意识的载体(传媒)已经给包括中学师生在内的读书界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在家庭方面,学生意见最集中之点是家长“应该支持、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其所占的比例为19.90%。这样的比例在开放式问卷中是不算低的。现在,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在内的整个社会都非常重视考试成绩,学生家长也不例外。在汕头市区,经常能听到学生家长问自己的孩子:“今天布置了什么作业?”“作业完成了没有?”“某某科考了多少分?”而很少能听到诸如“今天上课学的内容感兴趣吗?”“最近看了什么好书?”之类的话语。至于家长与家长之间在涉及孩子的学习时,则常常是诸如此类的话:“我(你)的孩子成绩怎么样?”“如果孩子读不上计划的,那就让他读扩招或择校,只是要多花些钱。”“金中、一中的择校费一人是3万,侨中、聿怀中学、林伯欣中学的择校费一人是2.5万,四中、东厦中学等一批市一级学校的择校费一人是2万。”如果是一位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便神采飞扬;而如果是一位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的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不是含糊其词,就是痛骂一番。从许多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知道,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很不愿意支持孩子读那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够提高其考试成绩的课外书的。由此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的考试制度以及由分数排行榜来决定孩子将读哪一所已被定了等级的学校,是中学生普遍读书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所述,仅仅是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并不意味着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是各自发挥作用的。譬如,教师的教学过程(尤其是布置课外作业),不但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面貌,而且还会影响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后方”支持作用的家长的观念。再如,理论界和批评界在各种传媒上发出的声音,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各类课外书的价值取向以及读书的心态,而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各种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产生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仅仅指斥或改变课外阅读的某一影响因素,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非理想局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如加拿大教育哲学家克里夫·贝克所说的:“教师因为学校教育的弊病而承受过多的责任。”[22]我们千万不能高估教师在许多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对学生所能产生的影响。想想当下一个中学教师的教学时数、所教班级的学生数、所接受的有限的培训以及拿到的不高甚至是很微薄的工资还要用以支付各种继续教育的费用,再想想他(她)所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将如何地左右着他(她)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或许能够明白,当下中学教师为什么在课外阅读问题上常常不是力不从心就是漠不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完全正确:“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活动是在哪些条件下和怎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学校教育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条件、环境与为了进行正确教育而作出的努力不相适应。”[23]只要感受一下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再了解一下近年来国民阅读率的持续下降,加之注意一下当前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在相当多的地方给一些特殊的人物带来莫大好处的择校制度的难以动摇,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形成良好课外阅读教育的局面,我们还必须走很长的路。
  
  参考文献
  
  [1] 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学杰,高耀彬.课外书为什么进了课堂?——解读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的读书课.中国教育报,2005-4-29(5).
  [4] 杨咏梅.高中三年的读书经——“得阅读者得天下”.中国教育报,2005-9-15(9).
  [5] [瑞典]托斯顿·胡森,[德国]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江山野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32~133.
  [6] 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7] 郑惠生.“视听时代”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纸质读物探讨——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8]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原著书名《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佩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9] 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0]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1] [日本]加藤隆胜.女中学生心理学.芜蓼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12] 张隽.政协提案建议发展社区图书馆.中华读书报,2006-3-8(1).
  [13] 周朗,王莹.链接.人民日报,2006-1-13(16).
  [14] [西班牙]国家报.发达国家图书馆概览.参考消息,2002-11-16(6).
  [15] 李忠东.以色列孩子爱读书.中国中学生报,2006-9-8(6).
  [16] 朱淑华.论公共图书馆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人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7] 周朗,李晓清.县级公共图书馆处境尴尬.人民日报,2006-1-13(16).
  [18] 杨文雯.图书馆“流动”进山乡.人民日报,2005-9-21(20).
  [19] 洪巧俊.图书馆:一个渐渐荒芜的文化园地.中国青年报,2005-3-30(A2).
  [20] 郑惠生.“经济”是“文学的品格”吗——对曹路先生《文学的经济品格》的学术批评.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21] 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对孔庆东博士《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的学术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6).
  [22] [加拿大]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戚万学,赵文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王家驹,张渭城,杜殿坤,白振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