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学校规划制定中的关键要素分析
作者:陈玉云
相比之下,有些学校的一些目标就比较切合实际,具有个性。如:某高级中学办学目标为: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具有“求实”特质的学校文化,成为质量理想、校园和谐的普通高中。
求实 :办学追求实效、教育注重实际、学习体现实践。
校园和谐:校园环境舒适,师生关系融合,学校文化认同,实现和谐发展。
质量理想:学校适应时代要求,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统一。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德育方面在区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学成绩获社会认可。
这个办学目标既高度概括,又能结合学校实际所作出的内涵界定。目标呈现形式完整,内涵丰富。
这个目标表述比较完整,既有概括性的目标阐述,也有目标关键词的具体内涵界定,定位就比较切合学校实际,文字表述也清楚、明确。
三、 怎么到达目标所在地:整体设计改革举措
学校发展规划需要对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改革的方方面面作出策划,需要校长以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学校发展问题。在规划制定实践中,许多校长制定的综合计划,都涉及学校层面和班级层面;在学校层面涉及教师发展、学校内部制度更新、学校科研的推进、学校管理人员的素养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等;在班级层面涉及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班级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等。体现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则不仅需要三年规划,而且形成了年度发展计划,有每一阶段的改革重点和考核指标。如此,学校发展规划就成为对学校未来改革实践的综合、整体策划,就可以成为学校变革的一幅清晰的“蓝图”。
但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规划这部分的内容要整体观照,前后保持一致。因为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不少规划在具体制定综合计划部分时,相互之间互不关联,并且与现状分析、目标定位也不能保持前后一致。
另外,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选择优先发展项目也相当重要。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系统内的事情千头万绪,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事情,如果不确定优先发展项目,校长和学校教职员工会忙于各种繁杂事务,找不到方向,学校工作则会处于应付和低水平重复状态,这显然会降低学校管理的效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在重点项目的把握上普遍缺乏理性思考,实际上是对实践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重点项目就是重点工作,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确定每项优先发展项目有内在的标准,一般说来,重点项目能依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准确把握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以此作为突破口,或者能使学校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办学特色;或者能使学校改变不足,尽快成长,步入内涵发展、自主发展的轨道。另外,学校优先发展项目不宜过多,要选择对学校发展能产生关键影响的项目,一般以一至三种为宜。在确定学校发展项目时,要发动学校共同体成员参加,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因为优先发展项目有赖于教师参与,它将影响教师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教师参与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对此产生“认同”,并把它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重要。
四、 学校办学效果如何:构建学校自主评价机制
这一部分要有序做好监控和评价工作,了解正在做的效果如何,即构建自主评价机制。本文认为,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其重要性并不在于拿出一个学校“文本”,关键在于实施。因此,规划执行过程中实施自我监控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和修订规划。学校行政要充分利用评价这一管理手段,组织学校成员对学校发展状况进行自我监控、调整、改进,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建立必要的评价制度,确保这一统一性强、涉及面宽的评价活动规范、有序地运作。为此,本文结合本区在这方面所开展的探索实践,对评估过程提出了如下建议。
评估过程应重视计划性,使评价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以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态势;应着眼于过程性,使评价活动与学校的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进程相结合,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应体现连续性,学校管理过程是计划、实施、评价这一循环的完整运作过程,从整体上看,一次评价并不意味着学校管理活动的终了,而意味着下一个管理过程的开始,因而学校的持续发展需要有持续的评价活动作保证;应注重多方参与性,学校自我评价仅仅依靠学校领导是不够的,还要靠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尤其要调动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又是其直接责任者的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评价对象以一种坦诚公正的心态开展自主评价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校成员作为发展主体的意识,而且由于学校成员对学校状况最了解、最清晰,他们积极参与系统的反思评价,将对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打下扎实基础,另外,在学校发展规划执行过程中,学校应当安排时间,让那些参与制订规划及执行规划的学校共同体有关人士(社区、家长代表)监控和评价规划实施的效果。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重视评估结果的启迪性,重视结果所揭示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研究改进工作,真正体现评价促进学校管理活动的改善和组织活动职能的发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学会督导专业委员会编写组.学校发展规划50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 陈玉云.学校发展规划:实践行为的重构.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6(9).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