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谈谈中学历史教材的建设
作者:汪永臻
一、 尝试采用综合体例,注重初中、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
在学生初中学习中外历史的基础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要求应该更高一些。鉴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高中历史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初中历史课程的时代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要求,遵循高中历史课程的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求,即选择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要同时兼顾以上要求。
1.选择历史知识中最重要、具有代表性的内容[1]
历史研究的问题或范畴大致概括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一大块。在政治领域,应该选择变革社会现状、推动社会前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政治活动,使学生了解到人类政治活动发展的基本线索。在经济领域,应该选择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改善生存环境,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走到今天的艰辛历程,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在文化领域,应该选择能够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活动和贡献,让学生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成就有所了解,感受到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充满生机。
2.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任务及重要活动作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2]
可以说,有了人,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因而,历史教科书就必须写人和人的活动,这是历史教科书的主体和基本内容。当然,在选择时应力求做到:一是应该选择对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及其具体事迹;二是选择反映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品格特点的材料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这种内容越多,就越能吸引学生,教育效果就越明显。
对于采用什么体裁来表达教学内容的问题,我想不能绝对肯定什么或者绝对否定什么。各种体裁都可以使用,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章节体,只使用以“课”为单位的体裁,或者使用单纯的“专题”式体裁,而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目前,史学界正在讨论发展史学的新的史著结构,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共达10卷42册,就准备冲破传统的章节体,而发展为“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的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与章节体各类之长的综合体。那么,未来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也是可以采用这种综合体裁的;当然“历史教材和历史著作不同,教材的编写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这些看法已经在历史教材改革中成为大家的共识。”[3]
只要处理好教学内容选择和教材体裁运用问题,就无疑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留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施展余地,使学生能够学会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归纳材料、形成观点、阐述问题等历史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这样初中和高中各有侧重,形成一个有机体,可以更高的效率培养更高质量的学生。
二、 尝试编写普及性历史教材
我们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历史细节应放在初中教材中,高中主要是理论思维。而这样做,一是降低了学生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要求,使学生对一些历史史实不甚了了;二是使所谓的理论思维架空,成为空洞的说教。现在高中有90%的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1.教材要突出细节
高中历史教材的阅读量应该达到多少才适中,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看有没有细节。虽然目前教材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细。有人宏观估计:“高中历史要突出细节,一个学期的历史教材阅读量要在50万字以上,没有这个分量,难以做到真正细。”[4]当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而详尽,不虚美、不隐恶,生动、浅显的原则。
2.教材要选择一些典型的图片资料
现行教材上的图片很多,其中有些图片教师往往不知道有何用意。教材上的图片首先要典型,其次要形象生动。如图片要有导读,让学生知道该图片反映了哪些历史事实。
3.课后应该有知识扩展提示
在课后安排一些历史著作、学术文章的介绍,很有必要。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教材基本知识扩充的知识普及读物;一种是重大问题的学术论文,但论文要适合高中生阅读,不应太专业。这些文章、书籍的介绍要引人入胜,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大胆改革课后习题
1.习题的形式要丰富多彩[5]
除了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外,还可以增加史料的辨析、课文内容的整理、历史问题的讨论、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评价等。习题内容的设计要考虑与教材紧密关联,但学生在教材中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习题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如设计一道“当今世界,为什么日本右翼势力如此猖獗?”的习题,就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学生要完成这道习题,既要借助于教材的有关知识,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大量的资料,甚至求助于老师,才能最终完成任务。此类题应该更多地引进到教材中,给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把握好习题的难易程度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工作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现实状况,而且更要 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促使他们的心智机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就是说,教学要“跑在发展的前头,并且要紧紧地带动发展,而不要当发展的尾巴。”[6]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对于编制历史习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习题的难度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习题的难度也要适当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个“度”,我认为《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试说明》中的有关标准为它大体上作了规定,习题的难度应该与之基本符合。
四、 科学、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历史教材编写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整个历史的看法有更新和更科学的观点,或者说对历史观念的更新……第二,一些具体史学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和更新,使之更接近于科学…… 第三,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还应当表现在利用考古和古人类学近年来的大量成果[1]。为此,教材编写部门要打破编著与编审合一、出版社独家垄断的局面,并建立广泛征询一线教师建议的机制,集思广益,及时修改,从而提高历史教材纠错功能和外部竞争能力。
五、 增加配套教辅材料
1.编写相应的学习用书
2003年版教材课文分大字、小字和黑体字三种字体,小字、黑体字为阅读文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不作统一要求;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这些都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计的。这样编写,承认了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适应了学生分层教学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因为高考越来越激烈,凡是书中提供的阅读资料必将成为命题者感兴趣的东西。既然高考要考,老师不得不教,学生也不得不学,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加重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