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研组运行中不良倾向的消解与专业角色的重建
作者:姜洪章
作理念。这就是要求教研活动恢复专业化“本性”,回归教学“根本”,以解决本组成员的教学问题和教学需求为旨归,以服务本组成员的教育教学专业成长为准则。
(2)建立教研组活动内容确定的共商制。改变通常情况下教研组活动内容组长一人确定的方式,建立问题征集制和成员共商制,真正让教研活动成为本组成员的自我需求。问题征集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口头征集、书面征集、校园网论坛征集等。然后根据本组成员提供的问题共同商议确定活动内容。
(3)构建序列化和科学化的活动体系。例如,我校语文组本学期开展的“母子式教研活动”模式。所谓“母子式教研活动”模式,指的是学期或学年甚或几学年确定一个“母主题”,然后依据“母主题”分解为几个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子主题”,形成序列化和科学化的活动体系,从而达到活动主题的统一和目标的汇聚。母主题:“同长共进——教师专业成长”,子主题:①在问题中成长——教学问题研讨;②与课程共成长——课程资源开发;③与学生共成长——教学课例研讨;④在反思中成长——课后教学反思。整个教研活动形成一个双向开放的逻辑序列:“发现问题(教研活动的逻辑起点)——解决问题(课例:教学前行为研讨——教学行为研讨——教学后行为研讨)——产生新问题(作为新一轮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消解“被动化” 重建“自主化”
1 教研组运行“被动化”的表现
教研组建设预期上的“行政化”,教研组现实运行的“飘散化”,催生教研组后续发展上的“被动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单一的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自我”角色的丧失。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的工具,使之摆脱不了行政化指令的被动传达者或执行者的角色。当然,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并无过错,教研组应该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可是,如果单纯匍匐于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之下,则必然丧失“自我”。
(2)技术性、重复性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新”意识的匮乏。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上习惯于执行上级指令,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上往往是同一平面上的重复,教研活动的具体过程成了简单的技术操作,单调、刻板、肤浅……久而久之,使本组成员失去了对教研活动的反思、批判、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2 教研组重建“自主化”的策略
单纯的社会价值取向,机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严重磨损了教研组群体与个体的个性与创造性。要消解“被动化”倾向,重建“自主化”,重点要做好下面两件事。
(1)唤醒“自我”意识,促进专业成长。面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同样没有专业成长与发展,教研组的历史使命也无法完成。要促进教研组及成员专业成长,就要突破单纯社会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价值与内在自我价值的统一,唤醒“自我”意识,激发全体成员的主体意识和专业发展的渴望,引导教研组及成员确立专业自我发挥主体实践的作用,从而获得创造的快乐,实现生命的价值。
(2)创建“对话”平台,实现团队合作。教师教学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有可能造成教师的自我封闭。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不能仅仅限于个人,还应该进行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对话和沟通的集体反思和研究。教研组就要承担起打破自我封闭,建立平等对话的责任。首先要建立主体意识上的专业对话机制,组织成员问的学习、交流、反思、探讨、专题研讨等。其次要建立主体意识上的合作平台,形成互信、互助的团体关系,交流经验教训,共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共享成员间的教育教学智慧……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