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研组运行中不良倾向的消解与专业角色的重建

作者:姜洪章




  教研组作为教育肌体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作为学校教学管理链上的底层环节,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着,显现自身的特定价值。然而,教研组的现实存在与对其理论研究缺席的矛盾,诱发教研组运行跟着“经验”走,理论指导破碎或缺失,从而导致教研组运行方向的迷失,教研组角色定位的失当。教研组究竟是行政化指令的被动传达者或执行者,还是专业学术的坚守者?是“飘散化”的作秀者,还是“科学化”的求真者?是“被动化”的趋利者,还是“自主化”的觉醒者?……重建教研组专业角色,当务之急是消解当前教研组运行中的不良倾向。
  
  一、消解“行政化”重建“专业化”
  
  教研组,顾名思义,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可见,教研组的核心职能是“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专业化、学术化”才是教研组的本质特性。然而,在教研组建设的期望上,却出现了“专业化、学术化”性质的易“性”,“研究”职能的退缩,“行政化”职能膨胀的不良倾向。
  
  1 学校对教研组建设期望上的“行政化”
  首先,学校在教研组职能期望上的“行政化”。学校的期望往往物化为相关的规章制度或评价条例。从这些规章条例分析,大多数学校对教研组的建设,基本上是作“协助教务处参与教学过程管理”的定位,虽有个别学校有体现核心职能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研究性质组织”的定位,然而只是退守在泛黄规章上的装饰,细究其规章与前者并无二致。“管理”成为主角,“研究”退为配角,本末倒置。
  其次,学校在教研组长作用期望上的“行政化”。分析各校条目不一的教研组长岗位职责,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是:组织、制订(制定)、管理、督促、检查、考核等。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是: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该学科教研活动计划,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学习,组织教学观摩,组织本学科期中、期未命题,协助教务处检查等。从中可以看出,学校赋予教研组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然而却缺少对教研组长专业引领的学术期望。
  另外,学校在教研组长任用期望上也存在“行政化”,不少学校把教研组长的平台当作校中层行政人员培育的“孵化坊”,教研组长也就成了校行政人员的后备军。
  
  2 教研组对自我角色认定上的“行政化”
  教研组自我角色认定受制于两大要素:满足社会(学校)需求和满足自我需求。
  教研组为了获得学校的肯定评价,满足学校的需求,必须遵循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且根据评价指标来实现学校规定相关职能。也就是说学校指令与规章对教研组“行政化”管理职能的强化,促使教研组对自我角色认定上的错位。
  如果说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外因的话,那么,满足自我需求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教研组的自我需求体现为全体成员的共同需求,当然教研组长个人的需求往往起主导作用。面对“学而优则仕”的历史遗风,面对浮躁与趋利的社会现实,面对具有强大功能的“权力”的引诱,有多少人能够坚守清苦。同时功利性的“提升”成为了最高的奖赏,教学骨干、教坛新秀,甚至特级教师最后都以“提升”作为对其价值的肯定。因此在教研组现实运行过程中,多数教研组长甚至成员成了“行政化”的追随者。
  这种自我角色认定上的错位,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还是对世俗的追逐?是对“权”威的膜拜,还是对专业的拒绝?也许兼而有之。
  学校对教研组建设期望上的“行政化”,迷蒙了教研组角色认定的双眼,导致专业角色的退让与“行政化”管理角色的扩张。要消解这种不良倾向重建专业角色,可从下列三个方面人手。
  (1)提高对教研组或教研组长的专业期望,恢复教研组专业化职能,制定科学规章。
  (2)转变评价观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升专业地位,改善专业环境,提高专业待遇。
  (3)加强新课程标准理论的学习,转变观念,重新建构新课标下教师的角色形象。
  
  二、消解“飘散化”重建“科学化”
  
  1 教研组“飘散化”的表现
  学校对教研组建设预期的偏差导致其性质、职能的错位,性质、职能的错位必然导致教研组现实运行的整体疏离。因而,在教研组现实运行中出现了工作内容的散乱化、工作方式的形式化、工作作风的飘浮化等不良倾向。
  (1)教研组工作内容散乱化的表现。表面看,教研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然而从本质看,学习、讲座、听课、评课等这些常规活动往往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活动主题,缺乏统一的活动目标。目标的分散和主题的分散是教研活动散乱的主要特征。另外,从事务性的工作看,制定法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到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学习、教学观摩、期中和期未命题,再到对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以及学校指令的其他事务等,貌似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其实,只是在繁杂琐碎的事务中奔忙,不能触及“研究”的本质,缺乏对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更缺少系统化的研究。
  (2)教研组工作方式形式化的表现。教研组工作方式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活动形式的程式化和目的指向的功利化。纵观当前教研组的各项活动,在统一化、程式化的机械原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活动形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它已无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开放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的教学形势,形式主义倾向日益突出。当然,部分无法适应新课程背景的活动形式固然有自己的先天缺陷,可是更重要的还是“人”。因为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一种形式的承载,但是承载的目的指向不同,形式的价值就截然不同。“功利化”的为教研活动而进行的活动,就必然会走向形式主义的泥沼,然而自主化的为专业发展而进行的活动,则会走出一片新的天空。目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功利化”泛滥,导致活动功能搁浅,形式主义浮出。
  (3)教研组工作作风飘浮化的表现。教研组工作作风的飘浮化主要表现在教研活动内容远离教学问题。教研活动应该以教学问题作为逻辑起点,把教学问题作为教研组活动的中心内容。表面上看,传统的备课、观摩、评课、学习和讲座等都与教学密切相关。可是,仔细审视当前教研组的活动,请问你有多少教学问题成为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你有多少教学问题在教研活动中得到解决?你还有多少教学问题希望得到教研组的解决?简而言之,教研组活动内容的形成,是来自于教研组成员的需求,还是来自于学校指令或上级教研部门的安排?如果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偏离了本组成员的教学实际与现实需求,那么教研活动自然会远离教学问题。起点已偏离,其后的工作又怎能走上正道?
  
  2 重建教研组“科学化”的策略
  内容的散乱化、方式的形式化和作风的飘浮化必然导致教研组运行作用的短效化。浮于事务,追求眼前的效果,放弃“专业化”和“科学化”等成了教研组工作的普遍现象。要消解“飘散化”倾向,重建“科学化”,应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树立“教学即教研,教研为教学”的教研组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