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慎提“科研”倡导“教研”

作者:胡根林




  近一个时期来,在中小学教育界兴起了“科研兴校”的滚滚热潮。不少学校意识到“不搞教育科研,学校就没有出路”,千方百计把科研纳入到各种近期远期的发展规划之中,积极申报课题,参与竞标,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投身于科研,把考核、调资、晋级、评定职称、评优选模等方面都与教师教育科研挂钩。一时间,全国形成了校校搞科研,人人写论文的壮观景象。在创新成为发展主题,科研创新成为知识界重要任务的今天,科研热潮的兴起无疑应该得到积极的肯定,它为推动我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国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仔细分析教师科研的现实,大量假科研、伪科研的存在,大量几近废纸的假论文、伪论文的发表,使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这样的科研能否兴校?能否推动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能否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科研六大怪现状
  
  当前,中小学教育界表面热闹的教育科研存在诸多“大跃进”式令人困惑的地方,汇总起来,我们称之为“六大怪现状”。
  
  1 课题崇拜,论文情结
  课题的成果要以论文形式发表。论文发表越多,水平越高,“科研”能力越强。论文够水平要发表,不够水平,出钱买版面也要发表。论文发表的数量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科研实力较量的唯一指标。
  
  2 选题盲目,政策作注
  一些中小学教师还特别喜欢研究出台了的新政策,为其科学性、必要性、合理性找出若干依据,并写出一系列的相关文章,这种为政策作注的论文有多少创新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
  
  3 只问“成果”,不问过程
  教育科研“两头热”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两头热”是指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只重视课题的申请立项、开题及结题环节,对研究的过程却漠不关心。经“两头热”炮制出来的课题成果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和实践检验。
  
  4 热衷评优,泡沫学术
  搞“课题”,写论文,目的不在于解决教学问题,而是为了参与各种级别的评优和展示。于是,搞关系贿赂评委者有之,出经费买奖状者有之,权钱交易,钱文交易流行一时。
  
  5 弄虚作假,自我欺骗
  几乎每一所学校在谈到教育科研时都能罗列一些“特色”出来。这其中当然有名副其实的,但也不乏虚有其名者。这些学校在汇报展示时所说的与平时实际工作中所做的完全是两码事。一旦涉及教学实际,其所谓“教育科研”立现原形。
  
  6 功利导向,名利双收
  有的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至于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大关心。有的学校承担的课题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但一听说上面要组织评奖了,便匆匆忙忙结题申报,怕的是错过评奖。
  以上种种“伪教育科研”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是复杂的,这与我们目前的科研评估机制很不完善有关,也与目前盛行的某些不良风气有关,它甚至还有着难以详述的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定位,把科研和教研相混,硬性强迫他们从事本不是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当他们面对备课改作、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等日常工作已不堪重负、心力交瘁之时,又要开展自己并不擅长,且费时费力又把握性不大的科研工作,心理会很不平衡,焦虑、浮躁、敷衍甚至急功近利等情绪出现在所难免。
  
  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定位
  
  中小学教师尽管在《教师法》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具有一般教师的特点,但其职业定位和高校教师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通常来说,高校教师以学术研究为主,要求其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中小学教师以教育教学为主,要求具备的是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2002年颁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相关规定为例来说明。
  该文件规定了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内容。除了“职业道德”和“了解和尊重学生”两项,另两项内容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
  
  1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2 交流与反思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热爱学习。
  其中,第2项中所提到的“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不妨理解为围绕教学所进行教研活动,但它并不是科研活动。
  从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国家要求其具备的是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并没有提出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分工造成不同的教师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从工作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因此,基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定位,科研下作不应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科研能力也不能成为教师的硬性指标。
  
  三、“教研”≠“科研”
  
  中小学教师尽管没有从事科研活动的职业要求,但是,基于教学、改进教学的教研活动却是其工作的必然组成部分。教研和科研是一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教研并不等于科研。
  “科研”,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研究。科研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提出假设。严格地说,只有提出明确的假设才算确定了科研题目。其次,找准变量。一项课题研究有多个变量,而哪些是相关变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哪些是自变量,哪是因变量,自变量中哪个变量起主要作用,权重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一搞清楚。第三,控制实验。在确定变量后,要对变量进行控制,消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以保证数据相对准确。第四,分析科研数据和素材。任何科研结论无一例外地都要用数据说话,切不可凭空想象。第五,科研创新。要随时了解最新动态、关注科研前沿,努力实现科研创新。第六,方法恰当。只有科研方法运用适当,可靠可信,其结论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而“教研”之“研”,既有研究之义,也有研讨之义。“研究”重探究,重结果;研讨重讨论,重过程。不管是研究还是研讨,其基本特点都是:以课堂教学和具体的学科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等内容而展开,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的。
  科研的内容范围较广,规模较大,如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评价研究,以及班集体建设、教师管理研究,等等;教研的切入点小,如某类文章的教法,某一章节内容的把握,甚至可以是一道题的解法,一个句子的理解,一个字的读音。科研对理论的深度和研究的规范性要求较高,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规范性。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