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学语文早读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洛桑旦增
学生为了讲清楚,对不理解的内容只有到阅览室去借阅文献资料。如学生要明白《活板》中的一些句子含义,就必须去查阅《梦溪笔谈》。早读课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文言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阅读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依托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逐步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朗读指导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课学习兴趣,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指导,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提高学习效率。
1 配乐式朗读。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可以把人们带人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当文字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交相辉映时,便会产生和谐共振的效果。西藏有“歌舞的海洋”之别称,同学们能歌善舞,在早读中渗透音乐可以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朗读效果会更加奏效。同时,教师配乐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绝对不能把配乐变成音乐课。要在配乐的同时对学生的朗读提出学习要求,让他们在学习时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学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取得配乐的学习效果。如在读《荷塘月色》时,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在音乐中朗读能更好地体味月光的轻柔、飘渺、朦胧。在诵读《琵琶行》时,播放西藏特色的民族音乐独奏曲,使学生惊叹白居易的高超笔法。
2 示范性朗读。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是“情动而辞发,动情而缀文”。对一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课文,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更为必要。“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语文老师要仔细揣摩,认真体味,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读,在琅琅读书中受到多元化的感悟,这不仅避免学生读错字、读错句,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诱发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感悟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因为语言文字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得到美的熏陶。
3 拓展式朗读。拓展式朗读是指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坚持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对相关知识作延伸与扩展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高考作文新的评分标准要求语言要有文采,所以,每次的班级板报,我安排学生在后黑板上摘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作为学生早读的部分内容。学生为此就必须去广泛阅读,有意识地去搜集摘录富有哲理文采的语句。当然,拓展的前提是教师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进行拓展,处理好教材与资料补充的关系,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如汉语文第四册第234页的萨加格言:哪怕是再有学问的人,也难看到自己的缺点;当众人都有议论的时候,就应当当做缺点去改正。这是教材的学习内容,是启发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必须做到学生心中有数,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之后,再提出相关的学习要求,督促学生主动去博览群书,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有趣有奇有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
新课标提出重视语文朗读教学的目标非常及时、相当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灵活多样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朗读可以使学习者与作者在学习内容上产生感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其他任何环节都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使朗读课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责任编辑 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