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专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
作者:谷 静
交融一体,那么许多专业行为无法发生,或者即使发生了也不到位,无法达到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境界。第四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高层次需要。教育是一种文化或者精神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承担了维护最高伦理标准的责任。教师没有这样的专业道德是无法体验到职业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全部生命意义的。
4、结构的完整性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对教师进行层次分明、条理分明的专业道德教育,形成一个专业技术体系相对应的结构完整、能体现出专业独特性的专业道德体系。体现在横向上宽度的拓展和纵向上深度的挖掘。在横向上,无论从什么角度去归纳,应尽可能涵盖教育专业道德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使教师道德的结构有足够的横向宽度。根据道德自身的内在成分概括出教师的专业道德精神、专业道德理想、专业道德情怀、专业道德品性、专业道德践行等方面。从而在宏观体系上体现教师道德的结构完整性。在纵向上,要在具备足够的横向基础上,对构成成分进行深度挖掘,分解出梯级递进的道德条目,细化到教师专业行为的各个层面上,以避免以往在教师道德结构上只有横向上的一般化的口号,没有针对专业道德要求的弊端。从而在微观体系上体现教师道德的结构完整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从整体的、体系化的角度去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的专业塑造,才能使教师具备丰满的职业道德品性,真正体现其道德的专业独特色彩。
三、重构教师专业道德理念
1、在专业成长中提升专业信念
教师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教师从最初的师范生到把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的事业去从事,在这样一个专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专业信念不断提升和成熟。教师的专业信念以自律为核心,人格魅力为导向,自我反思为依托,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自律是主体为了保持自身人格的同一性或为了达到某种理想、目标而对自身的欲望、情感、需要的有理性、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限制的活动。自律具有“自觉性”、“自育性”、“自控性”和“自醒性”。专业自律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要求所持态度的转变和形成的过程,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只有自律才能使专业道德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教师个体道德从他律向自律升华,核心是道德观念的转化。
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内化,它是指教师按照专业道德的要求,形成对自身职业的良好认知和自我调控,能自觉地履行职责,全身心投入工作。教师的自律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通过深入理解教育而形成的。教师的自律精神一旦形成,将成为教师赖以生存的一种文化,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的专业自律是反思和自我修养、自主创造能力的统一体。加强教师自我教育是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根本。
专业自律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改进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善于创新教学,勤于进行自我反思教育。教师的专业自律精神能时刻提醒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勤于反思,不断吸纳新的好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快速良性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专业人员,不仅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实践者,往往也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创造者。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在价值。
2、在形成专业技能中培养道德品质
师德建设必须是知行统一,道德品质的提升依赖于行动的意识,也受制于行为的能力。道德品质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行动之中,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与师德行为能力的培养理应是一致的过程。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带有专业特点的能力体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成效。专业道德品质是教师作为个体对道德所做出的理解与体现,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专业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教师的道德品质首先表现为教师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所应具备的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这些素养决定着教师如何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塑造健全人格。教师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教师专业道德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养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师要想育人首先要育己,在当代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这种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教师人格道德作为一种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提供道德合理性与正当性支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格道德力量是教师的本质力量,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仅仅应具有职业的道德规范,还要提升专业道德境界高尚的人格一圣人。
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而教师专业道德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与方法论判断的依据。教师专业道德体现于教师的道德人格品质之中,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建立在高尚的人格道德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师人格道德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和标志。由此,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有起码的规范要求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性,它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底线,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教师应该是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统一体。教师既要达到基本的伦理道德的要求。还要勇于追求更高境界的个人道德品质。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内心世界道德品质的一种外在体现。教师角色的独特性表明教师不仅需要有一种道德底线。同时还要努力具备一种理想的道德;不仅要遵循职业应有的规范,更要富于追求更高道德的品质。
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道德价值观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的活动,《说文解字》的解释指向同一个结论:离开价值或者道德属性无以论教育。受职业道德影响的教学方式如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师价值观的体现,教师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对教育内容的加工处理。
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之中;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专业技能的增长、业务水平的提高及教师不断的自我完善中;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能。它是教师价值的直接体现。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道德的特殊要求,对于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追求自我价值的教师要积极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教师专业道德除了用具有普遍含义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教师的行为外,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专业要求(人格品质、伦理意识、教育观念),有效地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觉性、自律性,突出教师专业性和主体性。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彰显教师的专业价值取向,体现教师道德水准。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作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和品质及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进行评判时所持的根本看法和观点,道德价值是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旦形成就直接影响个体的道德目标,支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抉择和实际的道德行为过程的重要变量,是个体价值观系统中有关社会及个人的道德生活的部分。教师要努力做到“淡薄名利,甘为人梯”,这是教师道德价值的实质所在。
教师是高道德含量的职业,教师是具有道德和审美价值的职业。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专业道德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重视教师自身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加强提高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道德在敬业乐教、独立自主、乐学勤思、创新知识等精神价值范式上,彰显着教师专业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积极建构教师专业道德成了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一步。教师专业道德理念的加强与深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加强教师专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道德价值观念,将教师专业道德建设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专业道德理念的建设是教师专业的具体性、稳定性、连续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很好的体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