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文化教育

作者:常玉梅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班、英语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学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在这种英语语言热的背后,有一点却值得我们每一个英语从教者深思。教师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不辞辛劳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语言技能。似乎就像是木匠学会了基本功就可以做家具一样,学生们学会了各种语言技能就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语言只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离开文化进行语言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学习者或许会讲几句英语,但不可能学到英语的精妙之处,更不可能掌握英语,不可能用英语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传播与发展。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外语语言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曾批评说:“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要想掌握一个外族人的说话规则,就必须对其文化背景知识有相当的了解。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与旧版大纲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人们对交际教学法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还较模糊。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的传授与培养;二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
  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与基本技能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当然也的确难度不大。但这并不能说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就不重要,更说明不了文化教学无从进行。任何事物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那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在中学阶段,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难度,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欧美国家的国情、习俗、历史等文化方面的介绍与渗透。
  
  三、三个案例
  
  在中学外语学习阶段,朗读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培养的语言基本功之一,但实际上,除了优质中学的优等生,绝大部分中学生对朗读兴趣不大,有的可能还有畏难心理。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不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节奏特点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带领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最好能给学生介绍一些英语“抑扬格”的知识。告诉学生,就像我们的汉语有抑扬顿挫一样,英语也有它的音乐节奏。其最基本的节奏是轻重相间,朗读或说话时,两个重读音节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其间的非重读音节不论多少,所占用的时间是一样的,非重读音节越多,每个音节所占比例越少,念的速度越快,听起来也越不清楚,反之亦然。其道理与音乐中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相同。而重读音节的突然增多,速度显得缓慢、滞重,又反映出讲话者语气、情绪的变化。如:
  In winter,I get up at night
  And dress by yellow candle light,
  But in summer,quite the other way,
  I have to go to bed by day,
  I have to go to bed and see,
  The birds still hopping on the tre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