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转型
作者:韩立福
从后现代知识观来看,“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着重于追求‘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7]。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师生对话,达到对知识的“和解”,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笔者认为,对于长期从事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要实现后现代语境下的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教学话语转型,即告别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构建符合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
参考文献
[1] 小威廉母E·多尔.后现代课程论.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汪霞.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多尔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评析.全球教育展望,2003(6).
[3] 汪霞.后现代异域的课程话语.全球教育展望,1996.8.
[4] Doll,W.E(1993).Curricnlum Possibities in a“post”-Future. journal of Curri culum and Supervision.1993(4).
[5]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 陈建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9] 钟启泉.从后结构主义看后现代课程论.全球教育展望,2002(10).
[10] 蔡铁权.后现代视点下的科学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11] 沈又红.话语真实:走向理性批判门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12] 贺卫东.建构主义理论给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3(6).
[13] 聂荣鑫.后现代知识观中的课程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6).
[14] 王景英,粱红梅,朱亮.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8).
[15] 品洁,宋乃庆.论教学幽默的本质与特点.课程·教材·教法,2005(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