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后现代语境下的教学话语转型

作者:韩立福




  “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最新阶段。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已不是知识的惟一信息源,教师的作用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教师,时而成为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于是,教师充其量是个“节目主持人”,而非“教授”。
  后现代主义者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具有不同的看法:吉鲁从文化差异及身份、政治差异的角度,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达知识,而在于“转化智慧”,协助学生认清各种意识形态、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借以培养一种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多尔则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包华士从教育生态学上的意义来理解,认为,教室是一个观念的生态圈,也是一个权力的生态圈,教师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学生在这个生态圈中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同时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增强其沟通能力及文化读写能力;理查德·罗蒂作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能促使学生产生对话:不仅仅是相互之间,还要求通过仿效知识英雄的“伟绩”与知识英雄产生对话。
  基于上述理解,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1]。教师与学生拥有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把知识习得过程看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而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学方式不再是灌输式的“满堂灌”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课堂讨论和教学对话。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权威者、权利独裁者、话语霸权者、时间占有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引导者、学业进步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服务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角”、“唱戏者”,教师是个“搭台者”;学生是课堂话语的权力者,教师不是夸夸其谈的演说家。教师除了课程整合、情境创设、资源开发以外,主要利用有效的教学话语来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参与互动、指导学生训练和实践体验。教师教学话语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让学生会学”的核心而展开,不再是课程知识的复写和重复,而且,教学话语的重心在于科学引导、激励评价、组织对话、多元刺激、引发反思、感知事物等,让学生以高昂的激情、全倾的投入、张扬的个性来参与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新。
  
  一、 由缺乏情感的表演性教学话语转变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性教学话语
  
  现代课堂教学制度赋予教师极大的教学话语权力,凸现着教师尊严和课堂个性,教师要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讲授,师生互动,有问有答,节奏感极强。教学话语是在教学设计中提前准备好的,基本是课程文本中的知识话语。教师就像背好台词的演员一样进行表演,教学活动极其富有表演性。使学生听起来,感到那样的苍白无力和缺乏情感。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使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双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交流,提倡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尊重所有参与者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协调、对话的方式消除分歧,从而得出结论,保证学习过程的真实性。在后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完人”和“潜矿”来看待,还其学习的权力。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与学生共同研究如何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以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进行交流。教师要把课程文本话语经过内化、加工后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的有效教学话语,体现真实性、生活性、心灵性。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生命主体存在,更不能使用像“奴隶主”对“奴隶”的话语进行课堂对话,如“你必须做什么!”“你们给我做什么!”等强迫性教学话语。要积极创设与文本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话语环境,用真实性教学话语与学生或者使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真正生命存在的和谐环境中愉悦学习,使学生享受到那真实的教学话语在呼唤着学生的生命活力。
  
  二、 由缺乏激情的蔑视性教学话语转变为充满激励唤醒的鼓励性教学话语
  
  现代课堂教学制度赋予了教师极大的知识权威性,认为教师是知者,学生是无知者,教学过程是一种“上对下”的传授关系。所以,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傲气十足的样子,久而久之,便习惯地使用了蔑视性的教学话语,经常对学生说:“你们不知道吧”、“不要不懂装懂”、“如果你知道这个知识,可能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等。在这种蔑视性教学话语感染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逐渐消失,只有少数学生在教师的偏爱下得到“公正待遇”。后现代视野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持人”、组织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更不是传授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人文的朋友关系,教学过程是“我对您”和“您对我”的平等交往关系,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用充满激情的教学话语,维护学生人格,唤醒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兴趣降低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让学生重新找到自信,重新唤醒学习兴趣;当学生学习意志消退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话语,让学生重新找到感觉,重新鼓起学习斗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什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鼓舞者、唤醒者,不断用自己高明的、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学话语来激励学生进行自信而执着地学习。
  
  三、 由缺乏理性的独断性教学话语转变为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话语
  
  现代课堂教学制度赋予了教师教学话语霸权,尤其是在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执行者和“传声筒”,教学话语主要来自于课程教材内容,话语基本内容大都是课程话语的重复。由于课程话语没有经过教师同化、顺应就直接变成了课堂教学话语,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了教师的真正理解和深刻分析,缺少了内化过程和环节。因此,教师教学话语缺少理性思考,体现的是教师的武断性和独断性。正如俗语讽刺所说:“学生永远的错误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后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程教材的“忠实信徒”、不再是简单的“传达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课程话语的分析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中,对课程话语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需要,针对学生发展需要设计体现自己话语特色的教学话语。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包容、理解学生的“错”,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回答错误。帮助学生从多元的视角来认识“错”,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是一种资源;错误是一次创新;错误是一次发展;错误是一件光荣的事情。鼓励学生理直气壮地“错”。学生在交流和对话过程中,教师不能回避问题,要从多元视角来解读问题错误;不能以自己原有经验或课程知识标准为幌子来限制学生的问题视野;要以体现科学意识的规范性教学话语来指导他们走出问题困境。所以,教师要树立多元化的科学意识,告别武断性和独断性,形成符合后现代思想的教学话语风格,以自己理性的话语表达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