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杨晓强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传媒化生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是传媒无所不在:天上的卫星,空中的电波,地上的光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信息扑面而来,传媒关注着我们的生存,维系着我们的生活。
  在媒介化生存的社会,各种媒体发布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给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各种新生的媒体如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为了商业利益,迎合成年社会的某些低级趣味和人性中的阴暗面,传播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对一些不良情节和不良心理大加渲染。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中小学生难免会被这样的不良文化产品所侵蚀和影响。因此,如何在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中增加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引导未成年人在选择和使用大众传媒时,培养一种趋利避害的能力和自觉意识,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社会中自我保护、自我教育,成为当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 大众传媒:中小学生面对的一柄“双刃剑”
  
  我国是传媒大国。电视广播总量世界第一,截至2006年底,中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家,其中广播电台267家、电视台296家、广播电视台1935家。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5.04%和96.23%,覆盖人口均在12亿人以上,全国电视机、收音机的社会拥有量分别达到4亿和5亿台[1]。报刊的绝对发行量居世界前列,据《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卷》统计,2006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8种,期刊9468种。中国的网民总人数已达到1.37亿,其中学生网民最多,达到了32.3%,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17.2%[2]。丰富的传媒资源,为中小学生接触传媒提供了便利条件。调查表明,当代中小学生接触媒体的年龄提前,接触媒体的时间延长,接触媒体的场合无所不在。中小学生在自由时间经常从事与大众传媒有关的活动: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玩电脑、听广播等,比例高达75.2%。这些数据表明,当代中小学生媒介接触行为非常频繁,传播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学者甚至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难怪有老师坦言,老师对学生的千言万语,抵不上一个镜头,一个影视片段。
  毫无疑问,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众传媒具有诸多积极的影响。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大众传媒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生动、有趣的“教育”平台和窗口。无论是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还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迎合了青少年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特点,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无疑是中小学生陶冶情操、接受新知、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小学生开发的影视节目和书籍是伴随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但媒介历来都是双刃剑。“五色可以乱目,也可以醒目;五音可以惑耳,也可以震耳”,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更是如此。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受大众传播的影响而产生行为失范的报道比比皆是。总结起来,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传媒依赖。最极端的表现是网络成瘾。全国青少年中上网成瘾者达到13.2%,其中初中生和职高学生网瘾现象最为令人担忧[3]。网瘾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不上网就心神不安,情绪低落,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二是不知所措。大众传媒时代是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每天都有排山倒海般的信息迎面扑来,面对信息的海量,青少年缺少选择、处理信息所需的成熟思维指导,易陷入信息的汪洋中不知所措;三是能力下降。当今媒体,特别是电视的图像化和平面化,可能导致青少年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以及个性和创造性的退化,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善与人交往,成为心灵封闭的“容器人”。
  
  二、 建造防火墙: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面对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积极的应对之策是大力开展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合作出版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作者指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各个领域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4]。所谓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就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理解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5]这个定义体现了媒介素养的四个要素: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作息和传播信息。
  媒介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共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从抗拒、批判媒介信息到培养辨别信息和有效利用媒介能力的观念转变,教育模式也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过程[6]。目前,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及北欧的许多国家,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第三世界国家印度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等也开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大陆在2004年掀起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潮。标志是媒介素养教育国家级课题立项,传媒与青少年发展论坛召开。由此,媒介素养教育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一两所大学开设传媒素养方面的课程。而在众多的中小学,还鲜见开设相关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具有重大意义。中小学生除了学校学习和做功课之外,他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读图书和看卡通等,媒体信息直接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辨别和抵抗能力比较弱,帮助他们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使他们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这对他们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必不可少。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媒体知识和技能,懂得怎样合理地接受媒体的信息,科学地行使自己使用媒体的权利,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和生活。实事上,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之意。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信息理性的公民。在大众传媒的日益商业化的大潮中,出现了传媒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让在电视和网络前成长起来的一代接受“媒介启蒙”教育,更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才的通识教育。
  
  三、 三位一体: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之中。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认为,在中小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7]。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重点包括两个方面:1、认识媒介、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对信息作批判性的思考;2、提高媒介的有效利用率,懂得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