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控与评价策略
作者:陈 冬
b.对折两次有多厚?对折三次呢?
c.猜想:一张1mm厚的纸片(足够大)对折20次后大约有多厚?
d.导出惊人的结果:一张1mm厚的纸片,对折20次厚大约有10000米厚,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问题提出后,学生带着一种渴望求知的心理观察 并尽力实践对折过程,教师的演示只起“导”的作用,学生动脑思考、推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思考题的引导下,在自主探索的启发下,或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后,经过自己分析研究,就能发现有理数乘方的法则。这一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把新知识灌、填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细心观察、亲自动手、周密思考、认真分析、大胆推理后发现的新知。学生不但知道了乘方怎样计算,而且明白了其推导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4.营造和谐氛围,由教师教学专制转向师生民主合作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称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分享理解,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正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5.关注学生实际,由单一课堂模式转向多重活动方式
一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为基本结构,教师的“讲”束缚了学生的“学”。在尝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由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构成。
(1)学习准备。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数学学习的意向。
(2)学习实践。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即让学生针对遇到的数学问题,摄取已有经验中可以利用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发表个人的见解和解决疑难。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结果、不同见解进行再学习,引导他们找出不同结果、不同见解的关键,调整思路,进行新的探索和评价。
(4)学习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一节课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是用什么方式活动的,数学活动过程中自己是否具备良好的条件等。这是数学内化的需要,也是学生了解、认识自己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思想、方法的需要。认识、控制、调整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形成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
如此说来,在这些基本环节中,教师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敦促、启发,是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氛围的桥梁,而主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不同层面、异类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设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遵循学生的情感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一般的学习方法为依据,确定数学教学目标,处理数学学习材料,选择数学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中学数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及最终达到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对于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