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谈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纠错策略与艺术
作者:董晓波
1997年著名外语教育家章兼中先生针对当时的外语教学提出了不苛求纠正语言错误原则,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中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老师对此原则产生误解。在中小学外语界不少教师甚至提出了英语教学中纠错是没有必要的主张,他们的的理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流利度比准确性更为重要;纠错会干扰流利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自我纠正错误。这些认识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被忽视,学生的错误得不到必要的纠正。笔者认为,我们在追求交际顺利进行的同时不应以牺牲语言的准确性为代价。相反,对于学习者的错误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反馈及纠正。本文将在论述错误的本质、根源及类别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来阐述英语教学中纠错的必要性,并且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纠错。
一、 错误的本质、根源及分类
现代心理语言学认为,学习者对一种外语从毫无所知到最后学会使用这种语言,要经历漫长的内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充满了各种错误。由于错误的复杂性、隐蔽性和不同场合中对语言的不同标准,很难给错误下一个统一的定义。Paul Lennon(1991)认为,错误是指在相同或类似的语境中,与说话者具有相同身份的本族语者无论如何都不会说出来的一个形式或数个形式的组合。现代错误分析理论的先驱S.P.Corder指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部分,它能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法和目的语语法间的差异 (参见Richards,1974)。
学习者错误出现的不同原因,反映了语言知识掌握和语言能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层次。概括起来,造成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母语干扰
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母语的结构、语义等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如果目的语和母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相同而被学习者误认为相同时则产生负迁移,即母语干扰。行为主义语言学理论认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主要来自母语干扰,多见于初学者。例如中国学习者常出现的“Because…so…”,“Although…but…”等等错误表达,即为母语干扰造成。
2.过度概括
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外语知识和经验,超越规则的适用范围而随意类推,导致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错误形式,如catched,taked等等。
3.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往往导致汉英两者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不相同。学习者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常常会说出或写出一些语法和词汇完全正确,但实际上不得体、甚至引起误解的话语。
4.心理认知因素
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认知风格、情感活动等可能导致错误的产生。比如,一些学习者患有外语学习焦虑症,在课堂上说英语时感到紧张、缺乏自信,往往平时会说的东西却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中错话连篇。
关于语言错误的分类,传统的分析方法基于语言形式将语言错误分为语法、词汇和语音三大类。S.P.Corder根据学习者从建立、检验、修正语言规则假设,直到最后形成语言系统的心理过程,把错误分为三类:系统前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错误(systematic errors)和系统后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系统前错误是学习者未掌握目的语之前,利用已学的极有限的目的语语言知识表达、交际时所犯的错误;系统错误是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经内化已形成所学语言规则系统,但由于理解不确切或不完整而产生的错误,例如taked,fleed等错误;系统后错误则是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某一个正确的语言规则,并能正确地使用它,因暂时忘记而产生的错误。
Burt和Kiparsky(1972)从语言可理解性的角度出发,把学习者的错误分成两类:一类是全局性的(global errors),另一类是局部性的(local errors)。全局性错误出现在句子中的主要结构上,导致句子难以或无法理解,影响正常交际。而局部性错误发生在句子中的个别成分上,不影响理解和正常交际,例如错用或漏用某一动词或名词的词尾形式等。
二、 纠错的必要性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种种错误,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应该纠错呢?有些教师认为流利度比准确性更为重要,所以没有必要纠错。事实上,究竟应该注重对语言流利度还是语言准确性的培养,这一直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 主张准确性第一,而70年代兴起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则认为流利度第一。其实,流利度和准确性并不存在矛盾,更不是对立的。Hammerly(1991)在Fluency and Accuracy 这本书中认为流利度与准确性“不应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在社交场合流利而又准确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进程等,确定相应的侧重点。例如,在口语表达中,因时间的限制不容说话人过多地考虑语言形式,为了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于不影响意义理解的错误可以暂且不管。但在写作时,一般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修改和检查,对于写作内容的流畅性和语言的准确性都应有所要求。可见,流利度和准确性孰重孰轻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下一定论。那种认为流利度比准确度更为重要的观点是偏激的、片面的,其结果会导致学习者的错误得不到必要的纠正,甚至出现某些错误的“僵化”现象。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进程做出适当调整,努力寻求流利度和准确性的平衡点,促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均衡发展。
有些教师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我纠正错误,因此没有必要进行纠错。根据S.P.Corder错误分析的理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失误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发生的口误或笔误。这类错误是偶然的,不是反复性的,往往能被学习者发觉并自行纠正。偏误则指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系统性的错误,它反映出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一般不能被学习者察觉及自我纠正。这类错误是需要老师及时予以纠正的。Vigil和Oller的研究表明,错误僵化的形成是因为交际过程中,双方为了促进交际成功,忽略了对方语言表达的错误,导致对方的错误得到增强,从而固定下来。Vigil和Oller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过于注重交际而对学习者语言表达的错误完全忽略,会对错误僵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学习者出现偏误时,教师有必要做出适当的反馈和纠错。这样有利于防止错误僵化,并且还可以改善语言输入,提高交际的质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