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小学应当向大学学习什么
作者:王培峰
其二,大学最具批判与创新精神。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和普遍真理的场所,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原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大学就是传递深奥知识,分析和批判现存的知识,探索新的学问领域。譬如,某事件、政见或现象在社会市井中无关紧要、习以为常,可到大学里就会被批个淋漓尽致,骂个狗血喷头。甚至连别的国家开个会、发表个言论都会震得大学教授和学生们涌向街头,这就是大学。大学,决不只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学堂,而更是人们质疑、批判、否定、更新知识的自由殿堂。大学里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没有禁区,什么都敢批判,什么都敢创新。大学里没有什么不敢说的,也没有什么不敢做的,甚至连死都不怕(教授跳楼、大学枪击事件不就时有发生吗)。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学说、理论、思想等都会在大学里被深究、批判、颠覆、创新,这成为大学思想活力和生命蓬勃的源泉。据统计,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成果中,来自大学的比例占据一半还多。古今中外的大学都说明许多新的思想、科技都发源于大学。这对中小学很有启示意义。虽然中小学不具备大学那样的资源条件,也不必过分强调批判与创新的功能,但由于中小学面对的是迅速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其担负的使命并不逊于大学。培养批判创新精神应是中小学发展的生命活力的源泉。中小学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批判创新的意识方面,包括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发散思维、挑战性、冒险性等方面。目前,在中小学的教学与管理中,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还没有被充分重视,甚至还被统一化、标准化、模式化的思维和做法遮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三,大学最具独立、自由、宽容、民主、开放精神。这是大学理性和批判创新精神的土壤和温床。现代大学不屈从任何外在权威和诱惑,具有相对于国家、政府、社会、市场的自主性。大学的信念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地追求真理。大学里,教授们在研讨会上批你、校务会上骂你,会后照样是同事,是朋友,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也不肯附和你的观点;教授们宁肯徒守四壁、独立独行,也不肯摧眉折腰,躬身屈体;教授们可以抽烟,可以喝酒,可以骂市长,但骨子里却透出一股超凡脱俗的儒雅、理性、自由、宽容。大学里,哪怕是墙角钻出的一棵小树都有它自由的空间,哪怕是树枝上的一个蜂巢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这就是大学。大学是自由表达和争论、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的地方。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权利和自主地位,教授们具有高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大学的独立、自由、宽容、民主、开放精神启示我们:学校是文明之所,应自觉高居于世俗生活之上,不屈服于特定利益群体,不做物欲的傀儡;学校还是精神自由成长的地方,同时,精神所具有的超越性,使学校亦应是一种抑制物欲、给人超越现实的精神提升的地方。学校应立足生命的独立自由成长,精神人格的升华,做社会(社区)的活力之源、智慧之所。衡量一个学校不是看它的升学率、物质条件,其核心还是内在的精神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品质,能让人自主获得智慧,获得幸福,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目前,中小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官僚化体制普遍存在。由于学校具有行政级别,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官员大多是按行政级别被安排到相应的学校做校长或副校长等职。同时,由于校长是行政指定的,对学校的教师而言,校长的产生于他们无足轻重。一者他们没有参与的平等权利,再者即使他们是优秀的教师或教育管理者也很难挤上校长这一职位。因此,许多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专家型校长。政治家和官员办学替代了教育家办学,不但使得教师的民主意识丧失殆尽,教师的自治权利和自主地位被搁置,甚至连教师的人格尊严也被磨灭。长期以来,不但造成了学校理性精神的不昌,还造成教师丧失独立的思想和判断,失去头脑,失去灵魂,瓦解了学校应有的独立、民主、自由、开放的精神品质。学校是平等、自由、民主、开放的精神之所,每一个人、每一种思想、每一个观点都是自由的。这样才会有独立的创造和思想的生命力。
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楼宇之高,而在于精神之大、品质之高。研究大学,学习大学的气质和风骨,将对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建阳.江苏七所高校公布自主招生方案遭遇三大尴尬.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2-29.
[2] 潘懋元,肖海涛.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新华文摘,2008(1).
[3] 贺国庆,何振海.从西方大学改革二百年历程中获得的启示.教育研究,2007,(12).第45页.
[4] 张学文.大学理性:历史传统与现实追求.教育研究,2008(1).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