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小学应当向大学学习什么

作者:王培峰




  中小学和大学分别归属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他们都属于不同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缺少纵向的沟通交流,甚至连两个阶段之间教师及其管理者的最起码的交流都不多见。这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更是两个研究范畴的疏离和对立。加强中小学和大学联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站在中小学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中小学应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大学,关键是要从品质上积极向大学学习,在打通与大学联系的同时也促进中小学的发展。
  
  一、 中小学与大学的纷争
  
  当前,中小学与大学的纷争主要集中在高中与大学方面。高中和大学是紧密相接的两个学校教育阶段,因其在学生成长等方面的重要性而备受社会关注。高中既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出口,又是大学的一个入口;既表达着基础教育的结果,又肩负着向大学输送合格学生的使命。对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以及人才与高考选拔等方面问题的社会批评和不满,使得高中与大学之间彼此指责之声不绝于耳。其焦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品行、人格、创新与实践能力、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方面。例如,大学指责高中教育德育乏力、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实践和创新能力差、高分低能等等;高中则以大学的教学、管理乃至组织、结构、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责大学将高中百里挑一选出的优秀学生培养不力,质量不高。
  对于高中和大学的纷争,目前,一方面从高中与大学的中介环节高考进行了改革探索,在高考制度、机制、内容、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如大学自主招生等。另一方面从高中和大学两者本身进行了改革探索,大学从规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例如大学的扩招、合并等等;高中从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改变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然而,当前各方面的改革不尽如人意。据有关媒体透露,大学自主招生后,一方面遇到政策和操作方面的困难,另外诚信问题以及学生素质问题仍是大学抱怨的一个难点,有的甚至指出“确实没有太多能力特长突出的学生以供学校挑选,在这种背景下,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选拔不失为稳妥之举。”[1]于是,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大学竞相举办选优考,提高“门槛”,“自主招生”几乎变成“小高考”。大学自身的改革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尽管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发展速度与稳定性、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数量与质量、公办与民办、国家化与民族化等等的矛盾期待解决;微观层面,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专业目录化和专业灵活化、课程体系的规划性与人才发展的自主性多样性、教育的人文性与功利性等矛盾也不容忽视。[2]高中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素质教育推进如履薄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改变不大。
  
  二、 大学对中小学的影响
  
  第一,教学与课程及其管理方面。教学与课程改革同是中小学和大学改革的永恒主题。当前,大学的自主学习,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模式深刻影响到中小学的教学。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课程、学习方式,还是一种理念都带有大学科学研究的明显印痕。同时,自主合作学习及学生管理中的“引领制”还深受大学导师制的启发和影响。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改和高中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更密切了大学与中小学的联系。一方面,大学专家开始走进中小学校进行课改引领;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中,大学的学分制、选修课制以及社会实践等,也开始出现在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课程与教学管理中。
  第二,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大学重视科研、社会服务功能,倡导的自治和自主地位以及开放型管理组织制度等都深刻地影响到中小学的学校制度。科研是大学的灵魂,科研工作、研究型专家学者、研究型大学历来备受推崇。目前中小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教科研处”、“科研型教师”等称谓替代过去“教研工作”称谓,并提出“科研兴校”,突出科研的功能和地位,争取课题立项、校本研究等方面,就足以看出大学科研对中小学的影响。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尤其是近代大学走出“象牙塔”的束缚,直面社会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知识创新、传播、保存,文明的传承进步,人才的培养发掘,科技的发展更新,国际文化交流沟通等方面为社会提供着更多更广的服务。[3]目前中小学学校制度改革趋向之一正是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探讨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其主张一方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式服务,加强社会参与,强调社区是学校管理和建设的参与者,认为社区是学生的校外学习环境,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认为学校是开放化的学习机构,强调学习型学校建设,使学校成为社区学习中心,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虽然中小学不可能在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等使命上像大学那样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也无法置身于大学社会服务思维的影响之外,可以说,目前中小学强调社区建设功能也正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泛化。大学的自治权利和自主地位是大学的本质,也是大学自身成功改革与发展的规律使然。目前,大学的学术自由、教授自治以及相对于国家、政府、市场的独立自主性深深影响着中小学学校发展,例如教师委员会自治组织、政府行政职能与学校教育职能的分离与新型政校关系的建立、校本管理机制的建立、学校依法自治的民主管理运动、教师教学科研自主权的谋求等深受大学的影响。
  
  三、 大学风骨对中小学发展的启示
  
  大学是能深刻影响中小学发展的。大学和中小学都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有着骨子里一脉相承的天然的密切联系。当前,大学的理性、独立、自由、宽容、开放、民主、批判与创新精神等品质对中小学发展有着有益的启示。
  其一,大学最具理性。每每走进大学就有一种被解放灵魂,又被催发理性的冲动。大学是人类极度渴望理性并且长期坚持守护理性的产物……现代大学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形成过程中,理性无时不贯穿其中……恪守理性是大学发展遵循的至高原则[4]。在高等教育哲学里大学被视为理性的产物与工具,是探索高深学问和真理的场所,且不计功利得失地独立自主地探索纯粹的知识学问。这就是大学的气质,一种有别于其他场所和机构的神韵之源。知识与理性在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始终是基本材料和工具,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始终以知识和理性为基本活动。理性既是一种方式、精神,又是大学本体的存在,可以说大学就是执著追求理性的结果。因为有了知识和理性(尤其是大师)大学才更像大学。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具有超强的合法性,是分配资源、待遇,调整教师身份的权威机制。这启示我们学校就是崇尚知识与理性的地方。这对目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很有启示意义。原来以为有了教材、教师、学生这三要素就是教学,有了教学的地方就是学校,现在看来这远远不是学校的本质特征,而张扬理性精神,追求知识与理性,无论是从价值观还是方法论上看都应是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一所学校无论特色多么鲜明,内涵多么丰富,一旦没有了对知识与理性的追求,没有了对人才成长的渴望,那么学校也就不再是学校。这是中小学改革与发展需要关注的永恒主题。
  中小学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中小学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理性。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理性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我们熟知的科学精神不昌,经验主义大行其是。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小学受政府、社会的影响甚重,以致遗忘甚至丢失了自身理性精神的秉持,过度强调适应政府和社会的需要,甚至出现过学校政治化、产业化的倾向,使得中小学深陷社会的尘嚣和功利中难以自拔,或在各种社会思潮中风雨飘摇。许多知名的历史名校之所以风雨百年而不衰就是由于有理性精神的支撑,可以说理性精神才是学校大厦的支柱。在此笔者并不否认政府、社会、市场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不否认学校改革与发展适应政府、社会需要,这些都是外在方面的因素,它们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标准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教育教学与管理理性主张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个性的人;主张探索知识与真理;主张实施素质教育;主张学校自治;主张遵循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使学校成为纯洁的真理圣地和知识殿堂。理性才是推动学校发展和维系学校存在的根本内因。其实,学校教育也就是政府社会外在功利因素与内在理性精神的协调统一,正是学校社会化与个性化、标准化与多样化的悖论存在才使学校充满着矛盾和活力。目前新课改应该说是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纠正过去理性不足而政治和社会功利功能过重以及唯经验主义盛行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