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社会化倾向及引导

作者:万 成




  3.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管理体制。我们应树立全员育人的观点,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文章,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校外业余时间的教育管理综合起来,将校外活动时间开辟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又一个育人领域。必须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学校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中学生校外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学生校外活动的领导。我们要大力优化社会环境,提供中学生校外活动的优良环境。校外教育机构包括少年宫,青年宫,文化宫,图书馆,博物馆。他们负有为开展多种校外活动提供物质条件,以及帮助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责任。家庭在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中也是有自己优势的,只是家庭教育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强化学生的成才意识。残酷的社会竞争要求中学生社会化关注点应落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时间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遇,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俗话说得好,“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校外活动可起到校内课堂学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外活动为中学生的成才服务。然而,从中学生现状来看,假如我们把学生校外活动的时间分为有益时间和无益时间,有益时间即中学生在校外自由时间放在有益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活动上,无益时间即学生把校外自由时间放在无益于,甚至是有害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活动上,中学生校外活动的有益时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学生疏于管理,使中学生的校外活动放任自由。实际上,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中学生的社会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作用下才能完成。为此,我们要注重中学生的规则教育,加强对中学生校外活动的考核,使之走上健康的轨迹。
  5.正确处理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社会化与个性化协调统一是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我们不能无视中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以超过他们年龄层次的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的言行,从而导致他们心理过度社会化。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跨越成年时期而进入老年时期的青年人,就像年迈老朽要装青年人一样,是令人生厌的,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谐,自身相称时,才显得美好、优雅。凡事各有其序。勉强的、过早成熟的儿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儿。任何过早的成熟都不啻是对童真的破坏。”假如中学生的个性化无法实现,其社会化是很难真正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尊重中学生的选择,注重其自主性意识的培养。要创造有利其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盲目的包办他们的校外活动是不行的。
  6.加速培养学生校外活动的骨干力量。从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现状来看,他们的校外活动往往以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出现,在群体中往往会出现所谓“领袖人物”,这些“领袖人物”自发形成并在整个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而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状况受这些“领袖人物”的影响极大,“领袖人物”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中学生校外活动的性质与好坏。因此,提高其素质是优化中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方法,必须加强对“领袖人物”的教育引导工作,致力于其素质的提高,这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校外活动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社会化的科学进行。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