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作者:罗越媚
综上所述,日本和香港中小学德育目标设置和内容体系上都有“同心圆”的共同的特征:就是遵循自下而上的逻辑结构,以个人为起点,先强调个人的道德规范,进而到家庭,再到国家、社会的道德规范,又像是一层层的波浪向外扩展,它的中心始终是学生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3.比较后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比较,作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有所坚守并加以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1)继续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教育。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尊重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树立“生命神圣”的观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做人的尊严,重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合理合法地维护人权,维护做人的尊严。
其次,在德育目标和内容中要体现对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认可,也就是对人类的基本道德生活及其普遍规范的认可。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热烈地讨论有关“全球伦理”的问题。全球伦理的定义是在《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基于宗教背景下考虑当前的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而做出的。书中说:“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普世伦理同样没有任何全球意识形态的诉求,也不是一种凌驾于各特殊道德文化传统之上、并具有强制支配各特殊道德文化传统之理论野心的宰制性道德理论,而毋宁说,它只是一种基于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性价值观念之基础、并以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生活为主题的道德共识和相融互通的伦理理念。”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许多道德问题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比如生态伦理问题、人口问题、发展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爱滋病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靠一个国家,只能靠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得以解决。因此,学校德育教会学生如何看待生命,如何保护环境以及如何使学生掌握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普遍和基本的价值规范显得尤为重要。香港在这些方面已先行一步,香港教育署早在1996年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已将人类的普遍价值(普效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来设计公民教育课程。普效性核心概念和价值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包括生命神圣、人性尊严、自由、真理、理性、情感、审美意识、创造力、个人独特性、真诚、勇气;社会价值包括平等、自由、公义、友爱、共同福祉、关心人类整体福祉、容忍、守望相助。
因此,我国中小学德育应能借鉴香港的经验,强调人类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面向世界,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下一代。
(2)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逻辑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以个人为起点来构建“同心圆”的德育。因为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道德生活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综合系统,从德育目标来看,我们要坚守最低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做人的基本原理和规范的教育,如诚实、守信、知礼、守法等。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最高要求,就是体现国家民族的意志乃至追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从内容体系看,回顾前面的分析,德育内容应按以下顺序:个人与自己、与家庭、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并依据这一关系网络自下而上、自低到高来构建现代德育内容。
总之,关注德育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不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德育列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应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培养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原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1993-3-26.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2] 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7-228.
[3]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4]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学校公民教育指引.1996.
[5] 李荣安.学校公民教育指引(1996年)的理念架构及课程范围简介.学校公民教育资讯,1997(8).:13-16.
[6]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33.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