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科探究方法的培养

作者:方仙来




  第一组:人们住房条件的变化(60年代与90年代)
  第二组:人们服饰的变化(60年代与90年代)
  第三组:瑞安城市的变化(60年代与90年代)
  生4:我们认为中国的地位的变化也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世界的地位逐步提高,如今我们加入WTO,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我们收回香港、澳门,彻底结束了历史的屈辱,在重大的国际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调节韩美关系、印巴关系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历史概括和历史结论,其内涵及其深刻,外延及其丰富。要理解如此抽象而庞大的历史结论,比较好的方法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该教师运用的就是历史研究方法中的“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拿具体的史实、生活中的史实、感性的史实来证明“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结合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具体方法”的运用思路:先判断某历史结论的内涵和外延,如果该历史结论内涵及其深刻,外延及其丰富,结论高度抽象,那么宜采用“具体的方法”;然后收集相关的史实,史实要典型,有代表性,也要具体,最好来自身边、来自生活,使人感到真实可信;第三,对史实进行梳理,按一定的角度进行归纳;最后,对历史结论进行证明。
  当然,这个案例又是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该案例运用了形式逻辑的枚举法让学生一一举例来证明“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历史命题。又由于要证明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动态演变的命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又都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运用比较法时,在比较的时间点的确定上是不严密的,1949年或60年代距1978年间隔还是太远了点,如果选1978年前后、紧邻1978年的史实就比较有说服力。另外,我们要证明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所以应该选取1978年前后一段史实为好。
  
  四、 对理论探究的方法
  
  历史认识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这其中也包括其他学科理论的指导,如认识经济现象需要经济学理论等。
  案例4:《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
  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我们通常从内因、外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我们固然可以从上述角度进行原因分析,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原因分析中进行关于历史动力的理论探讨。
  材料一: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业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之大业尚未实现。”
  师:从材料一中你读到什么信息?
  生: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并制定分步侵略计划。
  材料二:(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一位内阁大臣公开宣称:“为缓解国内民众日益严重的压力,我们必须发动一场对外战争。”
  师:从材料二中你读到什么信息?
  生: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急需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材料三:1927年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剿共”政策。蒋介石宣称“攘外必先安内”,“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师:从材料三中你读到什么信息?
  生:蒋介石坚持内战,不愿抵抗外来侵略。
  师: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形成什么关系?
  生:构成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内外因。
  师(追问):那么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请说明。
  生:没有。日本制定侵华国策与日本经济危机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国打内战和日本的问题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师:那么怎么理解它们构成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内外因?
  生:因为它们都发生在同一时期。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需发动一场侵略战争。而当时中国长期内战恰好给日本以可乘之机,何况发动侵华战争又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师:同学们由此得到什么认识?
   生: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几个不同的历史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师:对,这就像物理学上讲的合力。历史事变通常也是合力的结果。
  历史合力是历史动力的构成形式之一。“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日本侵华战争可以看成是“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本案例对理论的探究过程可以归纳为,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对某一具体的历史史实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分析,然后老师通过设问引导,借机对其蕴涵的理论价值进行挖掘,使学生对这一史实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得出对相关规律的认识。其方法可以提炼为:个案研究,适时引导,借题发挥,得出认识。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本文仅结合部分案例,略举其中之一、二以述之,旨在举一反三,以一斑窥全豹。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真正、全面、有效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真正有效实施探究教学,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学习的方法训练不可偏废。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