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科探究方法的培养

作者:方仙来




  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将近两年,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课程提出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渐渐变成现实,课堂讨论、设计制作、表演体验、辩论访谈等学习方式已然成为常见的课堂现象。但是,在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在普遍注重外在形式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弱化了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往往是重视了“知识”而淡化了“能力”,“过程与方法”只讲外显的非学科性的行为过程与方法,而忽视内隐的学科性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以至于一些老师感慨:课堂是变得活跃而热闹了,但不知教学的有效性在哪里。
  即便是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也往往流于形式,有探究之名,无探究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并不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方法。因此,无论从三维目标的全面实现,还是要使探究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必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探究方法。具体而言,包括获取史料信息的方法、梳理史实的方法、历史思维的方法、运用史学理论的方法与认识历史的方法等。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案例,提炼若干基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学科探究方法,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一、 对史料探究的方法
  
  历史学习离不开史料,有效获取史料中的历史信息,是重要的学习能力。在史学研究中,史料类型繁多。而在中学历史学习阶段,所接触的史料主要为文字、图片、图表、照片、地图等。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仅将史料作为一种教学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即便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也往往粗枝大叶,不讲求方法和能力,史料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如果提供了史料,就要充分利用好史料,注意引导学生获取解读史料的思维方法。
  案例1:《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
  教师出示两幅军机处的外景和内景图,设计一些 问题:这是清朝某一机构的内外景,请仔细观察两幅图,你从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教学过程略)
  
  在此教学过程中,执教老师不断通过对学生提出“你看到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你的依据是什么?”的追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而且,教师的目的不仅在此,还在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使学生获得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图片信息要从两个层次来获取。一是获取表层信息,就是图片直接呈现的信息。而表层信息的获取方法可以归纳为:(1)多角度地观察提取历史信息,如案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从军机处的建筑规模、室内布局设施、外观颜色等角度提取历史信息;(2)图像与图题或有关提示相结合,筛选有效信息。如案例中图片的提示语是“清朝某一机构”,这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方向。第二个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归纳出深层次的信息。其方法是图像信息与历史事实相结合。本案例通过提供相关文字史料,印证先前获得的表层信息及其判断,从而获得相关的历史知识。其实,本课例还蕴涵着一个探索历史真相的方法,即利用历史信息(史料)对相关现象(文物)进行解释的方法。
  
  二、 对史实探究的方法
  
  史实,即历史事实,是反映历史客观存在及发展状况的信息,包括时间、人物、事件(及其过程)、典章等方面。在教育心理学中,属于陈述性知识。史实是人们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存在所作的叙述和解释。了解史实的能力是指学习者对时间、空间、图标、概念等历史纬度的认知能力。了解史实的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空间坐标、历史图表和逻辑要素等方法。
  案例2:必修Ⅰ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课教学片断
  某教师在进行高一必修Ⅰ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会考复习教学时,让学生制作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其中一小组上台展示的知识框架如下:
  
  小组发言人介绍思路:一汪汪海洋,一片片树木,一方方陆地组成了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于是我们小组成员以圆代表地球,构建了地球从两极对峙直到走向多极化的历史过程。美苏争霸时期,以美、苏为首组成两大集团控制着地球,地球出现了两极分化并处于长久冷战中。于是我们的地球这个圆体便分割为两部分,其中一个个条约、计划、政策、组织层出不穷。
  
  小组发言人介绍思路: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兴力量不断崛起,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悄然兴起。美国、苏联仍控制着各自的那一片天地。
  
  小组发言人介绍思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课或一单元教学结束,教师在组织复习时,通常会给学生梳理、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此时,学生的课堂参与更多地表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老师设定的图式进行填空,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其实是不需要进行什么思考的。而从能力的角度审视,正如前面提到的,构建知识结构,本质上就是人们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存在所作的叙述和解释,反映了认识者对时间、空间、图标、概念等历史纬度的认知能力,因此,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恰恰就是这种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案例中,学生的知识梳理很有创意。体现的方法主要是空间坐标法,以圆代表地球,构建了地球从两极对峙直到走向多极化的历史过程,同时,又较好地结合了时间序列法和逻辑要素法。如案例中,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过程就体现了时间序列法。又如图一中所列“冷战开始标志”、“两大格局的形成标志”、“影响”等即为逻辑要素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对这种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将构建知识结构的任务交由学生去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
  
  三、 对学习方法的探究
  
  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具体的方法和抽象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等等,这些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对于认识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揭示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历史思维能力。中学阶段,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涉及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以及评价辩证等。掌握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是提升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如何让学生习得这些方法呢?下面结合有关案例予以探讨。
  案例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片断
  师:我们常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同学们,你们会提供哪些资料来说明论证这一观点?
  生1:我们用的资料是l949年和l996年的国民总产值的对照表。
  生2:我们用的资料是l949年和l979年的教育发展状况的对照表,这些资料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3:我们有三组图片的对比,可以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性的转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