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教学过程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李 进




  三、 教学过程的消费性
  消费(consumption),是人们利用所消耗的各种资源获取物质和精神享受的综合过程。人既在生产过程中以其劳动作为要素的生产主体,同时也是整个生命过程的消费主体,相对来讲,生产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教学过程除了要与社会生产需要有效契合外,还可以实现教育主体自身的满足,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消费获取精神上的收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舒尔茨也曾提出,“学校教育无论现在(例如和大学里的同学们交往可能立即得到愉快感)或将来(增长欣赏优秀作品的能力)都可使人得到满足”[6]。
  教学过程的消费性,是指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消费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授受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满足了教师与学生的生物性即期享受和社会性延期发展功能。所谓学生的生物性即期享受,意指教师与学生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如师生间的感情,因授予或获取知识而带来的幸福、愉悦、成就感等等,这种愉悦感可以来自于知识的增殖,也可以从教师互动中获得。从根本上讲,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投资者,同时也是教育的消费者,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教学过程都是其连续不断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尽管这种愉悦感是在教学中瞬间获得,但它的影响却是长久的[7],因为如果一个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能够经常获得这种愉悦,或对知识的求知欲能够经常得以满足,那么就会对其学习或将来的成长形成良好的激励作用,从而使教学过程的即期享受演变为社会性的延期发展功能。教师成就感的实现、学生求知欲的满足、身心的愉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的生产效用,但这种效用的生产不同于其他生产,属于人的生物性本能,因此本文仍将其视为教学过程消费性的体现。其实,生产和消费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本质上可能互相包容,且在不同情况下可能相互转换。
  既然教学过程具有消费性,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消费性收益。教学过程的消费性收益可以理解为学生因教学过程而带来的非货币性收益,是学生在校期间享受的非货币补偿[8]。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对消费的影响与其对投资的影响是对称的,后者给出了增加的收入流的货币价值,而前者给出了减少的成本流的货币价值”[2]。所谓“减少的成本流的货币价值”,实质上就是教学过程为学生所带来的消费性收益。正如马克思所言,“直接的生产过程本身在这里只是作为要素出现。生产过程的条件和物化本身也同样是它的要素,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是个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更新他们自身。”[9]由于以往人们过分地强调教育通过教学过程可以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的生产性功能,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在于关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以致我们无论在学生培养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没有对教学过程所能为学生带来的消费性收益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后者却又是现代教育所必须强调的。
  近年来,教育经济学长期对宏观教育现象的情有独钟,以及对于教育主体即人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的“关心”不够已颇受学者关注。围绕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教育的经济价值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经济学对于此本无可厚非,但是种种现实和宏观研究所带来的影响,必然导致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向微观层面拓展。教育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它要同时具备科学与人文的双重性质,既要充分运用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强调人文学科在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充分关注“人的发展”的内容,使教育经济学中科学与人文特质有机结合,使其研究的功利性和意义性价值更加趋于和谐统一。因此,教育经济学不仅应当关注教育与政府、市场等宏观层面,也要加强其微观领域中的研究,并重视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研究的诉求,这是基于以“人的发展”为需要的教育经济学所必须强调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2]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美]迈克尔·E·罗洛夫.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4] 周志平.个人知识的生成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5] 杨昭宁.学习成本与学习收益探悉.教育学报,2007(2).
  [6] [美]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7] 杨晓霞.关注学生的消费性收益.江西教育科研,2001(9).
  [8] W.W.麦克马洪.教育的消费型收益.教育经济学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 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6).(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