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我国中小学后勤管理的科学化探寻

作者:赵洪涛




  中小学后勤管理是中小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目前,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管理、生活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师生的医疗保障服务、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学校基建和维修、财务管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后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等等。其中,学生宿舍、学校食堂和财务管理是学校后勤管理的常规工作。
  
  一、 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原则
  
  1.整体效应原则
  坚持整体效应原则是指学校后勤工作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宗旨和根本任务出发。由于整体效应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也就是l+l>2效应。因此,在把握好后勤工作特点和管理对象的前提下,后勤管理部门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要仅仅局限于人、财、物等要素中的某一个管理对象,要从全局高度出发,明确后勤管理与学校整体管理的关系;要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手段谋划、实施后勤管理工作,发挥后勤部门的最大效能,以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
  2.方向性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教育目标和任务所决定的。教育和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后勤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教育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因此,后勤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发挥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作风,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要懂得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工作本身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3.效益性原则
  学校后勤工作要讲求效益,就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效益性原则,就是要以优质、周到的服务去促进教学、科研的开展,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办学效益。在具体工作中,为满足师生基本生活需要而开展的服务项目,应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为提高生活水平而增添的服务项目,则应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要尽量使得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一致,只有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优化后勤服务工作,提高综合效益。
  4.教育性原则
  后勤管理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一样,都是教育学生,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坚持教育性原则,是学校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例如设计和建造校舍、美化校园环境都要从美育的角度出发,使之富有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以使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养成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等文明行为和习惯,逐步培养出良好的社会公德等。此外,后勤管理人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识,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客观、公正地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育人方面的作用。
  
  二、 当前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硬件设施匮乏
  后勤服务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学校学生宿舍严重不足,不得不住在年久失修、隐患较多的低矮、潮湿的危房里;不少学校的学生食堂建设不符合卫生规范要求,面积小,光线弱,通风差;有的学校将教室、阅览室、会议室等教学综合用房改作教室或学生宿舍;甚至有的学校在校内住宿紧张的情况下,把大量学生安排在校外居住,这必定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管理质量的下降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管理意识薄弱
  后勤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也体现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有的学校由于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员不落实,职责不明确。目前,在很多中小学的后勤队伍中,仍然以老弱病残、学历水平较低者居多,虽然这种现象是由于某些历史因素或客观原因造成,但必然会导致后勤职工队伍臃肿,机构庞杂,人浮于事,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下;而这样的队伍往往又内行少,外行多,不懂科学管理,靠经验办事,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得力,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重视管理结果,忽略管理过程
  中小学后勤管理的最有效形式莫过于责任到人,但从后勤责任制的内容和实施情况来看,存在一个普遍性的欠缺,就是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即对要达到的后勤管理目标或成绩虽然都有一个较为硬性的规定,但对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或如何取得这个成绩需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或步骤没有多少要求,不重视研究经济活动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运用经济手段开展经济管理,这种工作思路往往导致具体的后勤工作中出现非理性化,甚至非人性化现象,从而造成后勤管理的整体偏差和错位。
  4.管理形式单一化
  有些中小学后勤部门虽然认真按制度办事,却不管是否适应本校的实际,也不管是否处在“保质期”内。如果把制度作为后勤管理至高无上的“法宝”,那么这些管理者势必会把内部的员工当成是“机器”,把师生生活和物资供应当成是“产品”,这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结果。一种情况是后勤管理制度难以落实,人际关系紧张,管理低效,整个后勤管理范围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另一种可能是全体师生的生活起居、学校物资供应等将完全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整个校园缺少人性化氛围,久而久之,一些师生就会因正常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 中小学后勤管理的科学化策略和建议
  
  1.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
  后勤管理企业化,是指学校应采取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方法,真正做到宏观调控,微观搞活;按照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规模,把后勤所属的各个部门,按工作内容和经济责任划分为若干个内部独立核算的实体单位。在服务质量约束的前提下,在制订内部结算价格的基础上,按企业化的方式运作,独立计算每个部门的收入和费用支出,逐步减少对学校资金的依赖,使各个部门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并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提高工作效率,在最经济的计划方案中收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满意效果。
  实行后勤管理企业化后,“服务社会化”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和趋势。由于要求后勤部门“自负盈亏”,其服务对象仅限于校内是肯定不行的,必须拓宽到校外,延伸到社会。例如,幼儿园除了招收校内职工的子女,还要向社会招收儿童。卫生所也要实行对外开诊,浴池实行对外开放等等。把这些部门从学校的“摇篮”里一下子推到社会市场,由靠学校“输血”转化为自身“造血”。
  2.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把竞争机制引入后勤管理,能增强后勤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能提高知识创收效率和调动智力因素;能增强集体的心理协调,多出人才、鉴别人才和保护人才。所以要在实施员工合同制、聘用制、质量工作制、干部竞选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改革,从而使后勤队伍不断优化,使后勤人事管理机制更加民主化、规范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搞后勤的要学会管家,学会少花钱多办事。”学校的开支很大部分出自于后勤部门,如水费、电费、设备购置及维修、基建和绿化等等。在努力“增收”的同时,更不能忘了“节支”,这需要后勤管理人员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意识,重点放在降本增效,防止效益流失等方面。坚决制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严格控制各种用工,使人工成本逐步降低。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能耗管理,开展成本核算,不断完善计量手段,有原则地降低教学费用,达到增收目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