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以课例为支点的教科研“介入式”管理初探

作者:徐金超




   (1)督促研究课的开出。无庸讳言,很多课题组长和课题组成员对于学期初的课例研究活动安排常常会因为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忘怀”,这既有工作繁忙的客观原因,也是过去课题过程管理弱化的结果,是教师研究意识不强的体现,教科室要适时“介入”,婆妈一点,多次提醒和催促,使学期初安排的课例研究活动落到实处。
  (2)关注研究课与课题的“契合度”。有一部分老师听说要开设研究课,就把它当作普通公开课同等对待,虽然备课很认真,但可能与课题毫不相干。因此,教科室要“介入”,要指导课题组和开课教师围绕课题确定教学主题。
  3.“介入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围绕课题开设研究课就成为课例研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在研究性教学的准备和实践阶段,教科室“介入”指导的要点有。
  (1)要指导研究课紧紧围绕课题,力求做到有的放矢,解决课题面临的问题;
  (2)要指导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讨论,在集体备课和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执教研究课老师的教学设计;
  (3)教科室要进入课题的研究“现场”,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听课观摩。
  4.“介入式”研究性教学的评议和研讨
  分析和研讨是学校教科室对课题进行“介入”式管理的关键环节。一般包括四个步骤:课题组长说明课题研究的进程和遇到的问题;研究课的执教老师说明教学主题确定的依据以及与课题的相关性;主评教师围绕课题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教学评议;其他课题组成员交流和探讨。这一阶段教科室的管理和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课例研究活动的初期,教科室人员要承担评议和研讨活动的主持人。
  (2)一般情形下,教科室要作为分析和研讨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课例研讨活动进行实践性指导。
  (3)对于学校组织的课例研究交流和观摩活动,要组织其他课题组长列席研讨活动。在“介入式”课题管理的初期尤其如此,因为很多课题组长不了解研讨活动的实施程序。
  通过这种深入的评议和研讨,一方面使研究性教学真正进入课题研究的范畴,使课例开发的“研究”色彩大大加强;另一方面,这也是使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升华为教学智慧的重要环节,是在同伴互助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路径。教科室在其中的“介入式”管理是研讨活动规范、有序、深入开展的必要保证。
  5.“介入式”课例报告的撰写和结集
  课例研究活动结束后,教科室还要“介入”指导课例报告的撰写。要求各课题组及时总结课例研究的得失,写出课例报告,一份完整的课例报告至少应包括:教学设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最后一次执教的课堂实录、课例研究综述等内容。这一阶段“介入式”管理指导的要点是:指导课例研究综述的撰写;督促课例报告相关资料的收集;优秀课例报告要在学校教科室存档,以各种形式进行推介;编印《学校优秀课例报告集》。
  在“介入式”课题过程管理中,课例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教科室参与课题组课例研究的规划、开发、总结的全过程。它与各级科研部门的管理共同构成课题有效管理的纵向网络;同时,它又与选题指导、方案撰写指导、结题指导、档案验收等管理方式共同构成学校教科研管理的内部体系。我们的实践结论是:课例开发和课例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回归课堂和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结合点;以课例为支点进行“介入式”过程管理是青年教师比例较高、教师总体研究水平不高的学校进行教科研管理的有效途径;以课例为支点的“介入式”过程管理对于做实课题、培养教师、改善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当然,以课例为支点的“介入式”课题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譬如,这种课题管理模式对于青年教师多、研究水平不高的学校适应性较好,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的学校是否适用?这种管理适合规模较小、立项课题不多的学校,规模较大、立项规划课题较多的学校,教科室能否承担比较具体的“介入式”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适应学科类课题,其他类型的课题如何管理?这些都有待于课题过程管理研究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许庆豫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盛群力.教学设计.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