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以课例为支点的教科研“介入式”管理初探

作者:徐金超




  课题管理是做实做强教育科研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教科研部门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从当前国内教育科研管理的状况看,教科研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教科规划部门,包括从中央教科院到市、县各级教科院等各级业务部门。这些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和手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的选择(通过课题指南和立项审批管理)、开题和中期论证管理、结题验收鉴定(包括课题档案检查)、课题评奖和推广等环节。各级科研部门课题管理的特点是以评审为杠杆、以档案验收为主要手段,指导与管理相结合。这种管理体制对引导研究方向、规范研究行为、提升研究水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级科研部门的课题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课题单位的工作,因而主要是侧重于课题的两端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
  
  一、 “介入式”管理:学校教科研过程管理的内在要求
  
  在课题过程管理中,中小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尤其是教科室才是课题的直接管理者,是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者。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的过程管理中有三大优势。
  1.直接性
  教科室人员直接与研究者(教师)相联系,在同一学校中工作,既是校本研究的管理者,又是教师的研究 “同伴”,可以深入教师的工作和研究过程,从而使过程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全程性
  从课题的选题、立项,到结题、推广,包括课题选择、方案确定、操作策略、中期调整、报告撰写等每个环节,学校教科室都可以全程管理。
  3.指导性
  科研院所的专家也可以深入到学校进行课题指导,但常常只限于某一项课题,而且往往是学校层面的全局性课题,而学校教科室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全校各课题组的研究,在指导中进行课题管理。
  虽然学校教科室作为课题过程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具有上述优势,但是,由于学校教科室作为课题研究承担单位的代表,在学校教科研管理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常常更关注能否立项、能否获奖等“科研成果”,而对教育科研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本身却关注不够,导致了教科室在课题过程管理上的不作为。因此,目前多数学校的教科室在课题管理中还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策略,“管理多,指导少”、“两头管理多,中间管理少;宏观指导多,具体指导少”。表面来看,这种管理模式既有管理又有指导,实际效果并不佳,重要的原因在于过程管理未能把握使课题深入课堂教学“田野”的路径。
  笔者认为,要使教科室的课题过程管理落到实处,使课题研究真正立足课堂、立足教师、立足过程,学校教科室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身份,实现学校科研管理的转型,发挥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管理中的“全程性”优势。为此,我校在2004年提出了“介入式”课题管理的思路,所谓“介入式”课题管理,就是从课题的选题、立项,到结题、推广,包括课题选择、方案确定、操作策略、中期调整、报告撰写等每个环节,学校教科室都全程“介入”,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研究的真相,参加课题组的讨论和交流,随时调查课题记录的规范和完整,带领课题组深入课堂教学的“田野”,寓管理于指导之中,真正发挥学校教科室的管理优势。
  
  二、 课例研究:学校教科研“介入式”管理的必然选择
  
  我们选择介入式课题管理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科研队伍的年轻化。近年来,随着高中段教育发展的加快,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青年教师比例迅速扩大。从我校的情况来说,70%以上的教师在35岁以下,三年以内的新教师也占近30%,教职工平均年龄不到28岁。一方面,这些青年教师还是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新手”,可另一方面,他们又将在课题研究中成为主力军。青年教师成长与教育科研工作相关性很大,如何把培养青年教师与教科研管理结合起来?我们想到了课例研究。
  根据郑金洲教授的描述,课例的表达形式一般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它与案例研究都是一种指向现实的质的研究,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科研中课例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
  1.课例研究使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
  教学内容的理解、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相关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教学目标如何确定?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课例研究直面这些问题,可以把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科本体性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这是其他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
  2.课例研究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与案例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不同,课例指向的是一堂课。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课堂显然是教学中最值得研究的,应该成为研究的单位。也更能体现与传统教学研究活动(以说课、上课、评课为中心)的继承性。课例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具有实战和综合的色彩,如导入新课的方法,小组讨论的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情境设置的方法……课堂结构如何?课堂节奏如何?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关系如何?诸如此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课例研究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3.课例研究使课题研究与教师成长、课堂教学的结合更为紧密
  在课例研究中,研究的情景就发生在课堂中,是对具体教学问题的思考、追问、探索、创新。正因为课例研究有上述三个优势,所以它在规范教学与研究教学相结合、培训教师与教学研究相结合、使教育科研回归课堂教学的“田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我校教科研工作中把课例研究作为教科研“介入式”管理的支点,提出了“以课例为支点的学校教科研‘介入式’管理”的思路。
  
  三、 以课例为支点进行“介入式”管理的实施程序
  
  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组织和安排课例研究活动——确定研究活动的主题——围绕课题设计教学和教学实践——课题组探讨完善教学设计——研究性教学的再实践——分析与研讨。学校教科室对课例研究的“介入式”管理过程也是对课例研究的指导过程,它体现在课例研究的全过程。
  1.“介入式”课例研究活动的组织
  教科室对各课题组课例研究活动的组织管理一般以研究周期为单位,具体的操作是用好两张表。
  一是课题组课例研究活动计划表。每学年初召开全体教研组长和课题组长会议,要求教研组长支持本组各课题组的研究活动,把主题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活动相结合;要求课题组长再提供一份本课题组的“课例研究活动计划表”。教科室要介入各课题组的“课例研究活动计划表”的制定,指导要点是:要体现课题成员的分工,避免有些课题组成员只挂名、不研究;要具体安排研究课的教学内容或大致方向,要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要有大致的时间安排,一个年度周期中至少安排6次(相当于每学期3次)课例研究活动。
  第二张表是“学校课例研究交流活动安排表”。各课题组的“课例研究活动计划表”上交后,由教科室在其中选择一部分安排出“学校课例研究交流活动安排表”,作为全校性的课例研究交流和观摩活动。要求所有的课题组长参与这些课例研究活动,使各位课题组长在观摩和交流的基础上对课例研究的操作流程有更好的把握。这种学校层面的课例交流观摩活动一般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4次。
  2.“介入式”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
  指导课例主题的确定是“介入式”指导的第一环节。恰当的主题不仅可以调动组内教师参与课例研究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解决课题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围绕课题研究、基于教学实际、指向专业发展是课例研究中确定教学主题的三原则。这一环节学校教科室 “介入”管理和指导的要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