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灾难后受创伤学生的心理重建

作者:罗增让 张 昕




  (5)帮助青少年至少恢复到危机前的身心功能程度;恢复或增强应对能力;恢复或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恢复或增强社会支持的使用;尽其所能地促进成长。防止负向或破坏性的结果,避免有人自杀等。
  3.灾难后受创伤青少年心理重建的具体方法
  面对受到灾难冲击与创伤的学生,教师和父母必然心存不忍而想要予以帮助,事实他们确实也需要您的支持与关怀,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与儿童更是需要您的帮助与支持,笔者认为教师和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帮助青少年找回过去的成就感和信心,形成心理社会同一感,将是灾后心理重建的起点。灾难是一场突如其来、毫无预警的人生冲击,这样的危机原不在青少年的人生规划当中,灾区现场的生离死别、屋塌、地崩及灾后生活形态的改变,这些都使这个危机的冲击性不但超出这个年龄的人可以承担的范围,更可能打破了过去发展历程中个体已经克服的“发展危机”与已建立的“自我认同”,而需重新面对其已经解决的发展危机。
  经历灾难的青少年,不但经历了灾区现场的生离死别、屋塌、地崩,需重新处理信任、自主性与主动性、自我同一性等发展危机,更可能需接受同学去世,校舍受损,以及复学后无处上课的事实。他们很可能在遭遇多重打击及生活规律受干扰之后,不但在家里产生各种退化行为、自责情绪,更对学校生活及学习带给他的快乐感到麻木、退缩,不再热衷于同伙互动,对老师采取反抗态度,上课不专心、成绩下降。老师和家长面对受创伤的青少年,除了倾听、接纳、坚持生活上的基本常规,以及循序渐进地协助他们调整对灾难的因果推论之外,还可以通过图画与文字上的团体分享活动让他们重温他原已拥有的友情、知识与技能,让他以文字及图画多方面而具体地记录下他曾经认识的自己。
  从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到最喜欢上的课、最喜欢的老师,甚至是回想自己曾经拥有的心爱物品,这些都可以让他们重新认同自己的过去,从中找回他曾经对自己生命付出的努力与曾经拥有的成就感。另外,老师和家长可以与他一起回想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他在缅怀中重新看到自己圆满解决先前发展危机的成就;也可以让他在回忆中,发现家园虽毁、亲人虽逝,然这一切仍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页,也仍可作为他今后自我认同工程的支撑点。介绍他参与固定的活动,并从中获取成就感,以帮助他重建学龄期勤奋而非自卑的自我认同。同时,也可在学校由老师通过类似成长团体的活动模式,让青少年重新找到自己的认同团体、分享心事与感受朋友之间的忠诚。总之,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少年找回成就感、信心和原有的基本信念,形成心理社会同一感,从而使青少年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为恢复他们的心理创伤奠定良好的基础。
  (2)帮助青少年认识误区、克服偏见,学会适时求助。对于寻求他人的帮助,不少学生存在一些误区和偏见,如,受我国的面子观念的影响,学生不愿将伤心的事向他人倾诉;有些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创伤,也不愿去找心理老师或其他人。老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论个人在灾难中所受的伤害有多大,寻求帮助让自己尽快走出难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告诉学生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求助。这些情况有:长时间的心情混乱,感觉压力、空虚、撑不下去;事后一个月仍觉麻木、迟钝;不断回想、常做恶梦、身体不适;感觉需要却无人可倾诉;学习状况与人际关系有变糟的趋势;又遭逢其他意外。有些学生忌讳向老师、心理辅导员求助,怕被冠上“心理有病”的标记,在此老师既要特别强调:接受心理辅导的大多数都是正常的人,这与我们接受身体检查做B超和CT一样。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虽然大多数的受难者可以适当的处理其灾难的后遗症,但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情绪困扰。
  另外,有些学生不选择向他人求助,是因为习惯性借助民俗疗法或寻求宗教信仰的抚慰力量,这也使得老师和心理干预人员面临有满腔助人热诚,求助者却寥寥无几的窘况。平心而论,不论是民俗疗法或宗教信仰都可能对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宽慰功能,但是因此而放弃了向他人求助,不但是资源未被善加利用,十分可惜,若因之错失求助的良机,则更令人感到忧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白,善用专业资源,寻求专业人员的适时帮助是面对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重要行动。
  (3)开诚布公地与青少年讨论所发生的灾难事件,提供他们表达情绪的机会,引导他们思考怎样平复情绪,帮助他们重建心理安全感。开诚布公地与青少年谈论所发生的灾难事件,与他们共同分享彼此在灾难中的经历与感受,对于特别伤痛的学生(有近亲死亡或身受重大创伤者),允许他们悼念其失落的东西,支持他表达、允许他哭泣、帮助他说出感受;协助他们以较有效的方式探讨灾难事件,用“如何”发生来取代“为何”发生?在留意青少年过度的自责与罪恶感并注意自杀的信号以及时干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青少年说明有关“所有的感受与想法对于创伤的压力与悲伤都是正常的”,与他们共同分享感受与情绪;同时耐心地倾听,并尽量给他们安全的感觉,用语言安慰他们,适当的以身体的接触表达关怀,甚至陪伴流泪,让他们觉得他们并不孤单。在帮助受创伤青少年时应避免的举动:不要对伤恸中的学生说:“不要哭了”;“时间会冲淡一切”;“不要难过,你要坚强”;不要与学生争论或企图改变对方的想法;不要因好奇而发问,要注重学生的隐私权,不要阻止学生重复诉说灾难的情况等等。这些举动是我们在面对处于伤恸中的学生时易犯的错误,应予以避免。
  (4)帮助青少年掌握消除对灾难的恐惧情绪,缓解悲哀情绪的技能,提高他们主动调控情绪的能力。当青少年面临灾难时是否能根据一定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式,主动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情绪调节是社会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整合过程,它对青少年后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
  青少年可以通过讲故事与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灾难的感觉与意义。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青少年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赛项目与有关灾难的游戏。同时,灾难的各方面也可以细腻地融入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健康教育等课程之中,让学生认识灾难,抒发对灾难的恐惧情绪;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可以用来探讨个人与家庭生活因灾难而产生的创伤影响。
  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类娱乐活动,如打球、唱歌、看电影等,还可参加一些社团,既充分利用其强烈的参与意识以及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的意识,获取自信心,又可以尽可能地分散对灾难事件的注意力,从而减缓灾难情绪。告诉学生,当感到特别悲伤时,可以大声地哭出来,甚至可以摔打自己的枕头或洋娃娃,以此宣泄不良情绪;当然也可教给学生一些放松方法、日常的应付技巧和解决问题技术,维持与环境间的稳定状态。
  书籍是重要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找出可利用的书籍(书籍的内容可以包括环境与环境危险、分离与失落、适应与应对),帮助学生了解现实,学习应对。娃娃、布偶与玩具,同样可以用于游戏中,帮助学生排解他们心中的担心与冲突,并进一步帮助他们解决。以触摸他人为重心的团体游戏也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及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支持。
  (5)以灾难为契机,启迪学生的灾害意识,增强危机预防能力,培养危机解决能力。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