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作者:项红专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是执行文化即行为文化。要使师生员工理解、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觉地转化为行为是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建设富有成效的学校文化。
一、 制度导向
文化具有象征性和弥漫性的特征,文化的传递是一个缓慢的影响的过程,它是通过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再带动更多人的过程,是通过一些事情影响人们再通过另一些事情逐渐深入影响人们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的改造和建设是一个由中心不断向外扩散、影响的过程,或者说是“文化半径”不断扩大的过程。但是,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来说,强势推进必不可少。学校制度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学校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特别是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除反复宣传发动外,还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这种强制力量也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等渗透到制度设计当中,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刻上文化的烙印。英国的伊顿公学以校友的团队精神和同学之间的情同手足而闻名,这与学校的“大房子”制度有关。这项制度规定,学生一进校门,每50位同学就和一位德高望重被称之为“宿舍长”的教师全家生活在一起,组成新的家庭,共同学习和生活。这样,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十分密切,容易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彼此深厚的情谊。
二、 课程实现
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依靠课程来实现。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决定着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秀朗国小的学校愿景是“秀朗心、故乡情、世界观”,为实现这一愿景形成四大主轴,即“阅读护照”、“一人一技”、“薪火相传”、“科学探索”,基于四大主轴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框架和规划,具体规定1~6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同样,南开“公”(“公”者,爱国爱群之公德)、“能”(“能”者,服务社会之能力)办学理念也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南开中学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学校除了严格扎实的课堂教学享誉海内外,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也颇有特色。张伯苓校长反对死读书,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会玩的是傻孩子”。学校有一条特殊的规定:每天下午3点半是课外活动时间,学生不得留在教室。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十分活跃。除多种体育活动外,话剧、京戏、歌咏、摄影、航模、绘画、时事等,学生们均自由参加。统计表明,在南开中学的学习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正课学习(正课中也有体育),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增长了才干,培养了团队意识、服务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 榜样示范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东方古老的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人为为人”,所以榜样的树立是很重要的。张瑞敏的伟大主要不在于其本身的伟大,而在于其使其员工伟大。海尔曾用普通工人的名字来命名他所改革的创新工具,如“启明焊枪”、“晓玲扳手”、“云燕镜子”等,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普通员工在本岗位创新的激情。同样,无形的学校文化,要让师生员工在实践中能够感知和体会,就必须要有活生生的模范人物来将这种文化内涵形象地体现出来。学校英雄是学校价值观的践行者,对内提供角色榜样,对外代表学校形象。教师团队中的“名师”就是这样的英雄,我们应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西南联大的成功与其“大师效应”是分不开的。西南联大当时汇聚了一批中外汇通、文理会通、古今融通的学术大师,陈寅恪就是人们公认的“大师”之一。正因为有大师的底气,陈寅恪先生上课前才敢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师,在西南联大有一大批。他们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致力于学术救国。他们以学术为尊严、视学术为生命,对学术研究从不满足、从不停顿,精益求精,殚精竭虑,力求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力求使自己的学术体系完善。大师们在西南联大树立了一把标尺和一面旗帜,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在西南联大形成共识,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四、 故事启迪
美国迪尔和彼德森教授指出:“以塑造文化为宗旨的交流方式,其最高级的形式就是讲故事。”[1]张瑞敏也说过,提出一个理念不算困难,让人认同一个新理念才是困难的。我常想“圣经”为什么在西方深入人心?靠的是讲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推广某个理念,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海尔的许多小故事就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它的文化理念。例如,砸冰箱的故事反映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洗地瓜用洗衣机的故事反映了“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等等。故事中有价值观念,有真情实感和情节,这些都比抽象的概念更能深入人心。我们要精心搜集体现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故事,尤其要更多关注发生在普通师生员工身上的那些温馨、有趣的、润物细无声的小故事,并且要在各种场合经常讲述这些故事,以发挥它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哈佛校园就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奇,无不折射出哈佛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1764年1月,一把大火把整个哈佛图书大楼烧为灰烬,所有当年哈佛先生捐赠给图书馆的图书全部烧光,只有唯一一本得以幸免——这本书被一名学生在大火那天早些时候悄悄拿出了图书馆。大火过后,拿书的学生意识到这本孤本的价值,第二天主动将书还给学校。据说,当时的校长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是对学生的还书和意外保存深表感谢嘉许,其次是开除学生,因为,哈佛不能容忍学生具有偷窃的品质。
五、 仪式激励
仪式和典礼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在学校里却要通过有形的仪式和典礼把它体现出来。仪式和典礼对于学校文化来说,就像电影与剧本、音乐与乐谱的关系一样。仪式和典礼可以让参与者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体味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对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都有类似的文化仪式和典礼,以此来宣传和强化企业的文化内涵。例如,有的企业每天早上要开晨会;有的企业会在员工生日时送上一个小礼品等。学校里仪式和典礼的种类繁多,如果我们精心组织和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对宣传和巩固学校文化起重要作用。南开创建早期,日本侵犯东北,校内的大钟每天先敲九下,停后再敲一下,再停再敲八下,用“九一八”节奏的钟声,每天撞击师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每年安排两个铃声节。开学第一天是为一年级新生举办的首次铃声节。铃响后,毕业班学生向新生赠书赠言,与新生同栽友谊树;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天为毕业班举行最后的铃声节。铃响后,毕业班学生代表向老师们致感谢辞。这篇感谢辞是预先经过精心准备的,但在此前一直保密。又如,有一所初中学生的毕业典礼是这样设计的:几百名初中毕业生,每人走过学校专门设计的“毕业门”时,校长亲手递上“毕业贺书”,并向学生深深地鞠躬!平时威严的校长这一亲切举动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