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救
作者:宫 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己,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对待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冷静而又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把理想的我与实现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努力超越自我。
2.完善对社会的认知
面对不断变革的客观环境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一味地抱怨和被动地适应环境,更不能逃避现实,而要辩证地认识、分析并适应这种变化,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量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3.培养合理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源于不合理的信念或偏执的思维方式。不合理的信念往往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极度悲观。
绝对化要求,即对人或事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持这种信念的人,总是在想“我必须获得成功”“周围的人必须对我好”“生活道路上应该一帆风顺”等等,这类信念令人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陷入痛苦的情绪之中。
以偏概全(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持这种信念的人,当自己某一件事未获成功时,如一次考试失利、一次当众发言不精彩,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废物”“一无是处”,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认为“我怎么这么倒霉呀,喝凉水都塞牙缝”,由此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惭形秽、自暴自弃。
极度悲观,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有这种情绪倾向的人常常用一种畏惧和心慌不安的心理看世界,遇到一点小挫折便觉得大难临头。
学生中存在的极端思维、过度焦虑、瞎猜测、虚拟陈述、情绪推理等都是认知失真的表现。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对人、对己、对事的错误观念,培养合理的思维方式。如面对学习虽然不能减少教学内容,但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如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劳逸结合等,帮助学生从功利的重负下解脱出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长的期望、教师的评价,相信自己只要尽了力,就能坦然面对各种结果。不要总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要看到自己的特点、长处,要少“横比”多“纵比”,以此消除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保持平和、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加大,人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人遭遇心理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班主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迷茫。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