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救

作者:宫 伟




  青春期是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最为剧烈、复杂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内心常常充满矛盾冲突。班主任应加强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视这种矛盾和冲突,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自救能力。
  
  一、 指导学生利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缓解挫折感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人在受挫后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某种行动以摆脱痛苦,减轻不安,平衡心理,人的这种反应在心理上叫心理自我防卫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具有缓解心理挫折感的功能,使人表现出自信、进取的倾向,有助于战胜挫折;而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常常放大挫折感,使人面对挫折表现出退缩、逃避的倾向。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虽然能暂时缓解内心冲突,但从长远看,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利。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清积极和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利用积极心理防卫机制缓解挫折感。常见的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以下几种。
  1.认同
  认同是指一个人以某种方式建立与另外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目标的同一性。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一些历史名人、科学家或身边的优秀同学特别是把那些与学生自身家境或经历相似或相同的名人、长者当作自己认同的对象,使其从中获得奋发进取的信心、力量和勇气。
  2.升华
  升华是指导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为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很多文艺创作是人把内在不合理的冲动升华而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正当方式加以表现,如屈原被放逐写《离骚》,司马迁遭受凌辱撰《史记》,歌德失恋后写出脍炙人口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许多自学成才的青年,许多在事业上成就卓著的人,几乎都是从这所“不幸”大学毕业的。
  3.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导个体在达不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为避免或减轻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维护自尊,利用多种理由或托词,对自己的行为给予某种“合理”的解释,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效应。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自己宽自己的心,这虽有阿Q精神胜利之嫌,但能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积极情绪的调动。
  4.补偿
  当个人受挫时,主动选择其他的能成功的因素来弥补自己的失败。俗话讲“失之东隅,改之桑榆”,“东方不亮西方亮”,一个身患残疾的学生,可以用卓越的学识、才能、品格等来弥补生理方面的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特别是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建立自信心。
  5.幽默
  幽默是上述诸种积极心理防卫机制的具体体现。幽默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驱散挫折感;可以使人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活力,摆脱困境,维护心理平衡。
  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上述几种心理防卫机制。当然,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也只能暂时缓解人的消极情绪,不能真正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且它往往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性质,有时会产生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所以,学生有心理困惑时,老师要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正视挫折,采取恰当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勇敢地迎接挑战,而不能仅仅沉溺于美好的“自控安慰”中。
  
  二、 指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学会适当地自我宣泄
  
  我国古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有“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人类疾病中,由心理因素、身心失调引起的心因性疾病占50%~80%。乐观、开朗、稳定、适度的愉快情绪是治病的良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消除持续学习造成的紧张和心理疲劳,又可以转移心境,调整情绪,振奋精神。
  俗话说“河可疏而不可堵”,情绪调节也是这样。当人在郁闷、苦恼甚至失落、悲伤时,倾情诉说、一吐为快,可以使人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并能从倾诉对象那里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1.“文”法
  当受负面情绪困扰时,可借助纸笔、键盘将满怀心事诉诸文字,通过日记、文学创作、网络交流等形式宣泄出来,但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影射他人,更不能损害别人的名誉。
  2.“武”法
  当心情烦闷时,可以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或有益的体力劳动,转移和释放不良情绪,但要注意避免破坏性的攻击行为,如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
  3.“听”法
  一是听听音乐、歌曲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有声作品。优美柔和的旋律可以使人身心放松,富有深刻人生哲理的歌词可以给人启发和疏导。二是听取规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心中不快而又难以解脱时,听听老师、家长、朋友的意见和建议。
  4.“动”法
  即活动(环境)转移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出现不良情绪时,头脑中常常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如果此时能建立一个新的“兴奋灶”,转移注意力,就可以排忧解愁。如情绪不佳时,可以换换环境,出去散散步、登登山、观观海,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和人,通过分散、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
  自我宣泄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大哭一场、大声呐喊、疲乏筋骨、纵情一笑,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避免采用消极的宣泄方式,如借酒消愁、无节制地吃东西、逛街疯狂购物等。一定要注意宣泄应以不妨碍他人、不损害自己的身体为前提。
  
  三、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勉励,保持乐观心境
  
  自我勉励,就是以积极的信念暗示自己,努力挖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防止无意之中把沮丧、失落、挫折感放大。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用积极的语言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慰藉,帮助学生驱散忧郁、克服懦弱,恢复自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积极的暗示是调节情绪、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当学生消极情绪出现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自己的能力,用内部或外部的积极评议进行自我激励。如有的人在遭遇挫折时用“拼搏”“宁静致远”“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格言、警句来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有的人在沮丧、失望时,对自己说:“别泄气,这点小事击不垮我;笑一笑,打起精神,我能行”;有的人在情绪激动时,心中默念“要冷静,别发火”,等等。这些有利于情绪状态的改善。
  2.自我慰藉法
  当尽了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既定事实时,不必苛求自己,承认并接受现实,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告诉学生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我经常用美国作家道格拉·拉赫的《做一个最好的你》来激励学生,并不断告诫学生: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的小草虽然不像鲜花和大树那么芳香和伟岸,但也绝对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员。
  
  四、 指导学生调整认知系统,保持内心平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并不完全是由诱发事件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人对诱发事件的信念、解释造成的。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理论表明:认知是行为与情绪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许多积极、消极或中性的信息。乐观的人是那些留意积极信息,忽视消极信息,把中性信息看作是积极信息的人。而有些人却只注意消极信息,忽视积极信息,并用消极的方式解释中性信息,所以这些人总是不开心。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客观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和认知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