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语文教材创造性使用的组合艺术

作者:付 宁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会遇到教材相对滞后而学生的阅读却与当代文化同步的尴尬局面。即使教材不断改革更新,也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阅读步伐,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显得苍老、固执,和学生的阅读“期待视界”的距离甚远。课外阅读应该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及时地补充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它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使他们知书达理,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教材与教材以外的文本资料的组合,便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极好的方法。
  教材以外的文本资料首先包括与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阅读资料,如语文读本。“编写语文读本,作为教材必要的组成部分,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要在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与教科书各单元配合,各单元又大致分出三四个小专题,便于同学们更深入地探究。这些文章,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和知识性的等几类。延伸性的,指那些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鉴赏性的,指那些文学作品,有助于同学们丰富底蕴、增进文学素养;知识性的,包括语言、文学、读写听说方法、思维方法诸方面,有助于同学们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听说能力”。 “这些文章的编排大都是有针对性的,与课内某些阅读课文相照应,熟读这每一册的几十篇文章,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积累。”在语文教学中也可把《语文读本》引进课堂,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春》“春风图”一段,可与《语文读本》中林斤澜的文章《春风》组合阅读,比较异同。两篇文章描写的对象相同,但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那么温柔,温柔得像是江南少女的抚摸;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却是那么粗犷,粗犷得就像塞北男儿的怒吼。在比较中,学生对南北两地的春风特征有了感性的体验,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技巧。这就比单独讲朱自清的“春风图”印象来得深刻,效果要好。
  除了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教师还应尽可能更多地占有其他的文本资料,作为教材有益的补充和延伸。如中学教材中选录了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鲁迅作品单独列为一个单元。以《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作为精讲篇目,印发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作为课外读物,另补充张承志的《致先生书》作为略读课文,背诵《自题小像》和《自嘲》两诗,以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一书为参考,适时向学生渗透周氏兄弟关于中国国民性思考的见解。然后学习《药》,更鼓励学生课余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经典篇目。如学习《夸父逐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时,推荐学生看《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这样将学生从一个神话带入了“神话王国”,从中国神话走入了外国神话,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更广袤的学习天地。又如在教学《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一文时,同学们对课文最后的叙述有看法。“……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见吧,胡同。”认为这太片面,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观相悖。于是同学们分别从《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上找出了美国学者龙安志撰文呼吁维护北京胡同、作家冯骥才为维护天津老城街而奔走呼号终于遂愿的文章,从而培养了辩证思维。
  教材与教材以外的文本资料的重组,不仅能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适当配合,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而且可以弥补语文教材选文滞后的不足,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我觉得从课外为学生选一些健康的、有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有时代感的文章不是更有利于教学吗?老师应该有这种选择的权力,也应该有这种驾驭和整合教材资源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的艺术在于让学生走进教材,更在于让学生走出教材。”
  
  二、 创造性组合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还是注意了不同学段要求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它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以阅读内容的要求为例,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和诗歌,学习阅读说明性文章;第四学段(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开始接触简单的议论文;到了高中阶段,则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前者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后者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选修课。在创造性重组教材的时候,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教材文本的难易和循序渐进的安排特点。
  另外重组教材时,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不同智力、不同层次状态的学生达到目标要求,消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畏难情绪,以积极探索新知的心态进入学习过程,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等.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教材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7] 《语文读本》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8] 温立三.高中语文第五册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