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论灾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

作者:陈丽君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们除了遭遇财产损失、家园毁坏、身体受伤等,也会出现各种心理应激反应的障碍,带来心理危机。其中,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一、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
  
  心理危机是指,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巨大灾难、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或处理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出现不但会干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会使其产生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虽然适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的,但是长久的不良应激状态可能会造成心理发展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终身的心理阴影。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的行为。有效的危机干预能够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稳定由危机引发的负面反应,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
  这次地震灾害由于破坏性太大,受灾面积太广,持续时间太长,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隐患太多,使得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危机非常严重,干预的难度非常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下面的特点。
  1.干预范围广
  在这次8.0级的巨大地震灾害中,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数超过4000万人,其中学生达数十万。如此广泛的地区和庞大的学生人数,致使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范围非常广。此外,学生的年龄层次也分布很广,从三、四岁的幼儿到二十多岁的青少年,包括就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各类学生。
  2.干预时间长
  地震灾害是突发的,但是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长期的。研究显示,在唐山地震20年之后,幸存者仍然存在心理创伤和精神障碍问题,并长期影响其心身健康。而此次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要超过唐山大地震,因此心理危机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尤其对那些失去亲人或自身致残的学生而言,影响更加长久甚至是终身的。此外,心理危机的爆发存在潜伏期。现在,学生正以全身心的力量来应对灾后安置、复课等事情,绝大部分问题都是隐藏着的。当一切正常后,问题就会爆发出来。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救助和干预要着眼长期。
  3.干预难度大
  汶川地震灾害的心理干预难度非常大。除了干预范围广和时间长所导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缺乏,还由于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缺乏健全的干预机构、成熟的干预机制、有效的干预技术和相关的实践干预经验。此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还需要考虑危机对其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长远影响,以促使其心理的成熟和性格的完善。
  4.干预的系统性
  学生的心理危机并不是在偶然和孤立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而且一个危机的解决,也并不代表危机警报的彻底解除,往往会有重复发生和连锁反应的可能。比如一个失去家园被迫异地求学的学生,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包括学习条件、人际交往、生活习惯等的改变和适应。此外,许多学生还会面临升学的问题,升学之后,危机干预的连续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危机干预不能只着眼于地震这一单独事件,而应系统性地去全面考虑。
  5.注重人格的塑造
  普通的心理危机干预强调短期性和问题的解决,通常只需要使用快速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并不参与个体的人格塑造。而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突然爆发的境遇性危机可能会导致影响其人格发展的成长性危机。因此,心理危机中往往蕴涵着人格重塑的机会。对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况,更应该扩展到促进个体的成长和成熟,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
  
  二、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1.积极迅速的心理干预
  灾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灾区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正随着其他救灾工作一起全面铺开了。
  (1)心理危机干预得到充分重视。震灾发生后,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快得到了重视。国内几乎所有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机构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在灾后重建的学校中,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干预工作全面展开。在灾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50多支不同的心理援助队伍就进驻到灾区对受灾民众,尤其是学生进行心理援助。随着灾情的发展,援助者更是越来越多。他们中有大学生,有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有高校教师,有精神科医生,有唐山地震中的幸存者等。
  (3)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援助者们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改进认知,恢复心理平衡。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多采取游戏、绘画、讲故事等简单生动的形式,而高年级学生则采用阅读、写日记、讨论、讲座等形式。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2.心理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目前,在灾区从事心理干预的队伍,大多是志愿者和国内相关心理干预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对庞大的受灾人数来说,这些人员的数量只是杯水车薪。
  (2)各自为政,浪费资源。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一个正式权威的有影响力的机构专门管理和负责心理干预工作。因此,志愿者队伍来到灾区后,都是各自为政、单打独干,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安排,造成了援助工作的重复浪费和盲点遗漏并存。
  (3)工作缺乏连续性。由于缺乏事前的周密考虑、充分准备和整体统筹,使得心理干预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连续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援助工作的交接上。
  (4)没有长期的干预规划。心理干预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援助者能够比较长时间地驻扎在某一个区域,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心理辅导。但以志愿者为主的援助队伍显然无法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致使干预工作只能仓促展开,无法长期维持。
  (5)不利于树立心理干预工作的正面形象。由于心理援助队伍缺乏统筹安排,致使前期工作整体上比较混乱。一些并没有相关资质的人员仅凭满腔热情就来到灾区,却没有能够把工作有效地开展;有的“快餐式”的粗糙干预不但没有帮助学生反而给他们带来新的二次伤害;有的队伍不注意方式方法,以致心理工作遭到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反感和排斥。类似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树立心理工作的正面形象,更不利于心理工作的长期开展。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心理援助工作进行统筹、组织和管理;二是充分调动和利用灾区当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力量开展自助自救。
  
  三、 建构灾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由于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的学生范围太广、人数太多,因此,仅仅依靠志愿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危机干预涉及到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确保危机干预的效果,必须统一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灾区当地的资源,并结合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笔者设想,可以建立“学生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的五级心理干预体系。把对学生的干预从由少量的专家、志愿者参与的活动,变成由广泛的与学生有最紧密联系的同学、家长、教师、社区人员和心理专家共同参与的工作。这个五级干预体系的模式如下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