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基于基层教研的文化反思
作者:汪小祥
其三是指:教师在自己所参加的教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行为受态度主使。态度积极,则教师在自己所参加的教研活动行为上表现为能切实地投入到教育行动研究或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中去。即,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切实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实践,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认真反思,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在不断学习及专家引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努力地去尝试,改进教学,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实现主动发展。否则,态度消极,则表现为表面应付,把参加教研活动当作敷衍差事,仅被迫完成任务而已。
三、 关于提升基层教研文化内涵的实践与思考
教研文化的核心在于教师对所开展的教研工作能否促进其自身专业成长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师在所参与的教研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与其自身专业成长的相关度联系密切,相关度越高,教师主动参与的程度就会越大,参与的激情也就会越高涨;反之亦然。由此可见,提升基层教研文化内涵的前提在于研究基层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要。
明确了教研文化的核心内涵之后,那么提升基层教研文化内涵的方向也就基本确定。
1.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及分布特点,变革教研工作的组织运行机制
如像旌德这样的皖南山区县,教师结构与分布特点之一是学校间师资力量的严重不平衡,表现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导致中学各校之间,小学、中心小学与村小之间学科教师余缺矛盾突出。好多学校的若干学科均无业务水平相对较强的骨干教师,教研活动开展的层次和水平非常有限,教师专业成长缺乏必要的教研环境支持。特点之二是除语、数、英外的其他学科同年级同科教师人数少,尤其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就只有一人,集体备课、公开课、研究课等在校内难以实施。上述特点决定了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相对较大一点的平台,使校与校之间的教师能合作互补,在共同研讨中共同提高。针对这些特点和因素,建立跨乡镇,跨校区的大教研运行机制则更适合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如旌德县把全县分为东南西北四片,以片为中心建立中心学科教研组,以这个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为平台,实行以县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为专业引领,校——片——县联动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使教师能在一个较大一点的平台上通过相互间研讨教学问题、研究典型课例、反思教学过程、变革教学实践、交流教学体会,达到提升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2.研究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切实需要,建立适合于各类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的教研层次结构
教研工作的推进必须切实拉近与教师教学实践的距离,引导教师真正把课堂作为自己研究的关注点,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深入思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感觉到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跨校、跨片乡的中心学科教研组后,就可以以中心为平台针对本中心学科教师的层次和结构开展多层次互动互补的以课堂为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教研活动。其中“四课型”教研是基层教研一种不错的形式。“四课型”就是:针对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教师,或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由中心组织学科骨干教师(也可外请名师)对其进行教学诊断的诊断课;针对本中心相对薄弱的学科,为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外请名师来校上引领课;以中心学科教研组为备课组,采用以专题为领域,以问题为引导(问题由中心学科备课组全体成员结合本专题的教学实践提出)——由中心备课组筛选问题并选择公布课题——教师围绕确定的研究问题各自备课——校内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中心集中研讨——试上研究课——再次研讨——专题总结的研究课;要求每位教师在参加了诊断课、研究课、引领课等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精心设计一堂公开课,把自己学习的结果向同行们做一汇报,请同行们看看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取得哪些进步,存在哪些问题的反思汇报课。
“四课型”教研活动以课为研究对象,并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特别是研究课,在专题确定后,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这样,在教研中,教师就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顺应者,而是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主动反思,主动发现问题,主动研究思考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并主动实验。即做主动变革教学的实践者,真正落实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3.要解决好专业引领,引领什么的问题
教师都知道: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不如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对教师的专业引领也是如此。引领者把自己的观点、见解、看法全部倒给被引领者,虽然能开阔其眼界,澄清其误区,但不一定能提升其水平和能力,也并非教师专业成长最迫切需要的东西。笔者在与基层教师大量的接触交流中了解到,很多中青年教师,他们对教育科研表现出一定的热情并渴望参与,但他们缺少的是如何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引导。如,如何发现和选择问题,如何开展研究,怎样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等等,他们熟悉和掌握的程度非常低。因此,教研工作的专业引领首先应是方法引领。如,如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分析说明问题,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开展教学实验,如何科学地收集和处理材料数据,最终如何写出研究报告等。这些,仅仅靠培训、讲座,是难以让教师真正掌握的,需要我们的专业引领人员真正沉到教师的研究实践中去,通过具体的课题带着教师做一做,教师才会有实践的体验。教师通过学着做,再独立做,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科研的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