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汤林春 傅禄建
从图1、图2看,四、七年级学生课业负担主观感受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曲线基本呈倒“U”形,课业负担太轻,学业成绩不是最好;课业负担太重,学业成绩最差;课业负担比较轻时,学生的学业成绩最好。
3.教师布置作业时间,四、七年级分别以1小时、 2小时左右为宜
由于教师布置作业时间与学生课业负担感受相关度最高,所以有必要对教师作业时间与课业负担感受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从图3、图4看,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布置作业时间的相关曲线基本呈倒“U”形,没有作业时间与作业时间太多,学业成绩都不太好。四年级、七年级教师布置作业时间分别在1小时左右、2小时左右时,学生成绩最好。这暗示着教师布置作业的合理时间也许四年级是1小时左右,七年级是2小时左右。
4.不请家教的学生成绩较好;请家教的学生,每周不宜超过3次
据有关调查,有38.7%的中小学生参加了校外有偿家教或学科补习班,且家教与学业成绩有低度的负相关,但确切情况怎样,我们还需具体分析。
根据调查,学生请家教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与英语。从图5看,四年级每周有3次家教的学生成绩最好,如果再多,学生成绩则急剧下降;其次是没有请家教的学生;从图6看,七年级没有请家教的学生成绩最好,家教次数越多学业成绩越差,每周多于3次时学生成绩明显下降。这说明,学业成绩并不随家教次数增多而提高,反之,成绩不好的学生请家教次数多。
四、 分析与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知: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并没有很大的关系,即使有,也是轻微的负相关。这一结果基本证实了张文海、申继亮等人的结论。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往往理解快、做作业快,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觉得愉快轻松;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往往理解慢、做作业慢,而且花在订正错误上的时间较多,学得相对辛苦。
反过来,是不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少成绩越好呢?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相关不大,甚至有轻微的负相关,但是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好成绩的取得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如教师布置作业时间,四年级以1小时左右,七年级以2小时左右为好。但是超过了一定界限之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反而急剧下降。这说明学习时间太多,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所以,对卡罗尔与布卢姆的理论也要辩证地理解,他们认为学习成效关键是取决于学习时间,如果给以足够的时间,任何人都能掌握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我们还要加上一句,那就是:如果超过了掌握学习任务必要时间的一定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效就会很快下降。
本次调查还发现,学生感觉课业负担较轻松时学业成绩最好,这与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中度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观念相矛盾。仔细分析下来,本次学业成绩测试题是依照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编制的,而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期课改”教材降低了难度,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在考试命题难度上也相应降低,如中考试题的易、中、难题目结构是“811”,即容易题为8成,中等题为1成,难题为1成。所以,学生在学得轻松的情况下取得好成绩并不奇怪。同时,野晓航提出的“适度压力水平”,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可以具体化为“较轻的压力水平”。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对合理学习时间进行研究
由于学习时间与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感受呈正相关,但是好的学业成绩并不能靠一味地增加学习时间来获得,所以有必要对花多少时间才能既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又能保持较轻的课业负担进行研究。而学生自身条件及所处学习环境的差异,使他们完成同样学习任务所需时间极不相同,这就为确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最佳时间造成了障碍。但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一是设计一个绝对标准,如以80%的学生达到掌握水平所需的时间为最佳时间;二是设计一个区间标准,如以60%的掌握水平为最低标准,以90%的掌握水平为最高标准,这样达到60%到90%掌握水平的时间区域即为最佳学习时间区域(当然,这些标准需要经过研究后才能确定)。
2.改革升学单凭考试成绩的做法,设计多元标准
结论告诉我们: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没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还有轻微的负相关。但同时,我们也很无奈,现实中的学生课业负担还在与日俱增。
问题的症结在于高一级学校招生过分依靠单一的升学考试成绩。在社会竞争激烈,且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想自己成为“失败”者,虽然知道考试成绩好的人并不一定是苦读的人,但苦读还是可能取得好成绩的,在“天道酬勤”的古训下,谁也不敢懈怠,所以即使是学校将负担减了下来,家长也不会领情,相反还在想方设法把负担加上去。因此,即使考试难度降低,如果没有其他的导向,人们仍旧会拼命地钻考试的“牛角尖”。我们没有办法消除这种“囚徒二难”的局面,但可以利用它,借助它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如把体育成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从事科技活动情况等作为升学的硬指标,使他们在升学总成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就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学科以外的竞争了吗?
美国高校招生模式值得我们参考。他们一般根据国家标准考试如GPA(学校成绩)、SAT(修学能力考试)、ACT等成绩决定录取,但在审查资料时,要看学生成绩、高中教学质量评估、推荐信、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特殊技能和受奖证明、人品和领导才能等。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内容、时间,对社区和自身成长有所帮助的体验、阅历,学生特长都在考察之列。既重视学科成绩,也重视非学科类的社会贡献和荣誉等。
因此,我国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应是突破单一考试标准走向多元,这样才能使升学制度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机制、“减负”的动力机制,从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竞争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亚玲.布卢姆教学思想形成分析.外国教育资料,1993(5).
[2] 野晓航.论初中学生学习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3(8).
[3] 张文海,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压力、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4] 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5] 李水山.美国高考制度.http://www.xdxx.com.cn/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