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教材循环使用为何难以推行
作者:严卫林
一、 教材循环利用:大势所趋
1.教材循环利用,早已成为国际惯例
国际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一些发达国家,教材循环利用早已屡见不鲜,成为惯例。如美国,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4~5年,虽几经易主,依然光洁如新,循环利用根本不成问题。再看看我们国家,虽然物质条件没有他们优越,但我们的学生却每个学期就要大大方方地丢弃一套教科书,如此惊人浪费着实让人心寒。发达国家尚且能做到循环利用,我们作为一个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物质条件还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有什么理由不加以循环利用?
2.教材循环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而我国现行的教材供应制度是“一次性使用”模式中的“购买制”。由于学生买断了教材的使用权,“生杀大权”全由学生做主,学生可以毫不吝惜地将用过但还很新的教材随手丢弃。如此慷慨做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2003年为例,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仅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平均使用10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2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课本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300万亩木材、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果循环利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这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
3.教材循环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几本使用频率高的教材之外,小学的音乐、美术、思想品德、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课程的教材,每周仅使用1~3次,学期结束时大多崭新如初,完全可以继续利用,以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4.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爱书习惯,从小养成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培养他们自觉爱惜财物、厉行节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书费已成为学生最大的一笔开支。目前小学和初中的书费在所交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1%和69.4%。每学期每位小学生一般要支付38~88元的课本费,每位初中生要支付132~165元的课本费。据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途辍学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比较严重,其中51%是因为“交不起费用”。实行教材循环利用可以减轻困难家庭的负担,从而保证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有效地控制贫困地区学生辍学现象。
二、 教材循环利用:难在何处
1.教材内容不稳定
教材循环利用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稳定的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母版”,教材编写要以课程标准为准,所以只要课程标准有蛛丝马迹的变化,教材必须随之而动。而每一次局部修订都意味着旧教材的作废,所以教材循环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定型,教材更换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在同一课程标准下,一纲多本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北京版等各地方教材百花齐放,多如牛毛。各地的教材更是隔三差五地推陈出新,让不少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无处使。教材种类多、版本不统一、教材内容不定型等都成为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重要因素。
要确保教材循环利用,必须要延长教材的使用寿命,保证教材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国家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修订出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在一定时期内趋于稳定;否则,如果教材内容频繁更换,会让教材循环显得十分被动,无从入手。
2.教材印刷质量不高
尽管近年来中小学的教材印刷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国家对教材采取了限价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羊毛出在羊身上”,出版社为了不减少利润挖空心思地在教材印刷上做文章,实行偷工减料,采用劣质纸进行印刷,以降低成本,由此导致有的教材粗制滥造,不堪一击。加上现今的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迫使学生整天围绕着教材转,如此低劣教材怎么能经得起学生没日没夜的“折腾”?特别是一些升学考试科目,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材,一学期下来磨损相当严重,几乎80%的教材已接近“报废”,很难循环利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循环利用制度的实施。
而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实行教材循环利用的中小学教材几乎都是精装,铜版纸彩色印刷。就我国目前的教材质量而言,现有的平装教材显然无法满足循环利用的要求。要想实行教材的循环利用,就必须改进教材用纸的质量,提高印刷档次。
3.出版发行阻力不小
有人认为教材循环利用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此话一点不假。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中小学教材成了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经销发行渠道也从中获利不小。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至2004全国教材和教辅类书籍的销售利润是出版行业平均利润的520%,其次是教材发行部门,不仅旱涝保收,而且发行折扣率高得惊人。教材循环利用对中小学教材出版和发行单位冲击巨大。
一旦教材循环利用,发行可能会随即萎缩,出版社肯定要受到重创。原来一个版本的教材一年要印刷一次,将来可能变成四五年才印刷一次,也就是说,过去一年的利润要抵今后四五年的利润。教材循环利用后,出版行业员工的福利待遇肯定要大幅削减,裁员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政府不得不从长计议,不敢轻举妄动。
作为出版社和发行部门应未雨绸缪,早作准备,面对挑战要改变经营思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和突破口。作为国家要把教材循环利用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予以强化,要尽快研究教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方案,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政策;同时要积极引导出版、发行部门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材经营模式,开阔教材发展新视野,与时俱进,为教育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4.考试制度不匹配
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制约教材循环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生必须将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每天上完课后还要带着教材认真复习,做好回家作业,可以说学生与教材形影不离。如此频繁使用,教材岂有不破损之理?更为困难的是,学生在升学考试前的总复习中,还得将所有学过的教材滴水不漏地重新“翻炒”一次,这就决定了学生对有升学考试的科目,即使学完了也不肯留给后来者,从而使教材循环利用流通受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