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数学新课程教学应突出“四重”
作者:张 朝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因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既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发生,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不宜让学生作盲目的探索。
四、 重应用
数学已成为当代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人们在生活中面临众多选择时,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往往是数学应用能力高低所致。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因此,新课程大大提升了“数学应用”的地位。《课程标准》不仅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所以,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新课程教学应予重视的又一重要方面。
1.数学教学要经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此知识有联系的背景材料,由这些材料引出新知识。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的对象,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步提高。
2.引导学生用“做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从一定程度说,重视数学作为演绎科学这一侧面,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重视数学作为试验科学的这一侧面,则有利于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新课程教学中,应对“做数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某些学习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试验性方法学习,像数学家发现数学定理那样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3.注意将“街头数学”合理融入数学教学。“街头数学”,系指人民大众生活中的数学,是散现在各行各业中的人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例如,街头小贩,不一定学过什么“速算法”,但“一口账”却可以算得很快,他那种自己总结出的算法就是一种“街头数学”。又如建筑民工,不一定有多少几何知识,但通过目测,判定墙体是否水平、垂直,能很有把握,他那种目测的方法也是一种“街头数学”。“街头数学”是实用的数学,又源自社会生活,对数学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街头数学”与教材内容适当相融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这次课程改革是一场根本性的、全方位的变革,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各方面有众多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所谓教学的“四重”,仅为教学研究方面的一孔之见,试为引玉之砖,以期和老师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
[5]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