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改的“四个问题”与“四个瓶颈”
作者:房 慧 张九洲
目前评估考查学校办学质量高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好坏、学生的学习水平优劣仍然是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如果学校升学率高,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多,则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好,学生素质高,学校的生源则会多而广,反之则学校的生源、教师的待遇等都成了问题。在现行机制下,任何教师的教学改革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学校的考核考评,教师的从业危机,社会的接受认可诸多方面,都是学校、老师、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学校、教师、学生不得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只要“高考制度与新课程同步进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3] 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甄别与选拔考试制度,学科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将难以推进,课程改革也将难以深入下去。
3.课程资源缺乏
我国的教育发展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都还比较缺乏。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得以推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并且能够适时地提供。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这种局面会严重阻碍课程实施的进程,这一点尤其是农村学校显得更加突出。
4.教师培训滞后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进程。著名学者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是与师资培养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增高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滞后和缺乏针对性,使教师素质没有跟上,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不彻底,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教材更换的层面上而没有领会课改的精神,出现新教材、老教法的情况,导致课改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抓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创造多种条件,开辟多种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我们的课程改革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 结语
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也不可避免暴露出一些问题。无可否认,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价值理念层面的突破,为未来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次课程改革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然而我们在时间、人力、物力、资金上的“投入”似乎与“产出”并不等值,很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是停留在书面、停留在文字上,并没有进入实际运作层面。归根结底,新课程的实施和落实呼唤思维方式的转变、考试体制、教师培训体制的改革,以及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配套的经费支撑。
参考文献
[1] 谢妮,王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7(4).
[2] 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思考——来自教师的回应 .当代教育科学,2003(2).
[3] 靳玉乐,张丽.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