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地理教学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
作者:曹列文
四、 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
布鲁纳说过:“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生活在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了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化教学,教师必须从情境设置出发,围绕地理概念的形成这个中心,建立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完成地理概念的正确建构。地理学科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是一种观察的学科,它起源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思考,因此观察法是地理科学最为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观察”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而立足于观察法的运用地图、示意图等词出现过十多次。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强调观察法的掌握,追求通过运用各类地图、示意图等,在间接观察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过程中,学会对比观察、重点观察;通过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在直接观察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有条理、有步骤、多角度的系统观察法。地理观察力的培养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如课堂教学中对教具、仪器的演示,板图、板画的展现,课本插图与地图的阅读,各种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课外日常生活中如天象、气象及物候的变化,连续记录15天的月相变化规律,让学生加深对月相变化的理解,要求学生观测记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把记录的结果作适当的分析,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而言之,教师应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全面地观察和坚持长期观察,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素养。
五、 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的方式,增添了地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也是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在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地理观测活动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科技活动的一部分,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之一,探讨科技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方法与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科技活动在各个阶段的独特作用。开展地理观察活动和地理野外考察就是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践方面的能力,即要求学生既具备地理知识素质,又要具备地理实践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同时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了解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地理学科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
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的成果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在正式完成调查成果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辅导,告诉他们在完成这个调查报告时一般要经过构思与提纲、初稿、改稿、成稿四个阶段。例如改稿阶段要修改论文的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内容方面要大致进行(1)增补材料,使论文更加充实。(2)删去多余材料,使论文更加精练。(3)以典型的新材料、新数据、新图表替换旧材料、旧数据、旧图表。形式方面主要是调整文章秩序、重点等。一般改稿可按如下步骤进行(1)修正观点;(2)核实材料;(3)梳理结构;(4)推敲语言。通过这些程序的训练,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潜移默化地转变。
为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讨论、研究、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建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现实价值,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重视“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地理教师应倡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开展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学习资源、培养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只有把“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才能使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洪 婷.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地理教育,2006(3).
[2] 李文彬.浅谈地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
[3] 刘兰.地理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地理教学,2002(3).
[4]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5] 袁孝亭,张志孝.“地理过程”知识及其教学设计.地理教学,1996(1).
[6]袁孝亭,刘兰.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整合的地理课程编制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2).
[7]常华锋.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探讨.山东教育研究,1999(1).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