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解读及其启示
作者:王 敏
一、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东南亚国家,其文化层面有着复杂的背景与联系。近代新加坡文化是一种移入的多元文化,它在制度方面主要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英国文化的影响,而在文化方面则更多受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法籍教师沙百里所指出:“新加坡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受两大主要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来自西方的英国功利主义与法律制度;另一方面是承继了移民自广东及福建的先辈们的中国传统道德观。”但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高科技革命的发展的浪潮中,西方价值观的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倾向,人情的淡漠、人性的失落、人文的缺失、信仰的虚无,诸多的机械化、功利化的观念态度行为,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文化问题等。因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拉力战中,亟需找到一个好的支撑点。
1.历史化——儒学化运动倾向
正是由于新加坡自身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道路,才成就了今日新加坡教育别具一格的儒家传统的东方价值观。究其民族构成的根源,在新加坡的历史发展的轨迹上,大多数华人的移入,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华人传统文化,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新加坡自1819年开阜后,掀起了两次规模较大、影响较远的儒学运动,分别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对新加坡的教育改革极具推动作用,尤其体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塑造等方面。直至今日,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举措中,不乏诸多与儒家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的发展趋向,如:“汉语桥”、“孔子课程”热、华文教育教学的重视,务必要求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要继续保有优秀的东方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及价值观,着重于人的个体的道德情感层面的升华。
除此之外,在新加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政府对国家改革的立场也着力于此。这里,比较鲜明的实例就是:众所周知,新加坡的原总理李光耀是海峡华人后裔,他一直笃信儒家价值观的渗透,不但可以陶冶国民的精神素质、思想素养,还可以促进新加坡乃至东亚的经济发展,因此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2.本土化——重视本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就21世纪的各国发展的前景看,各国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之余,更多重视的是国家本土化的发展,在全球化、世界一体化、地球村的宏观发展中,要坚持自己独立的文化意识、文化传统价值观,才能防止各种文化渗透、文化侵略的不良影响。对此,新加坡前教育部长陈庆炎认为,以英文作为语言的一个缺点是:在长期直接接触西方媒介的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丧失他们的亚洲文化价值观以及与亚洲传统失去联系。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互动工具,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佼佼者,其潜在的文化影响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应当紧扣本土化的特色,从而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情境中,才能保证本土化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促进教育在时代发展的前进中的轴心力的作用。
3.时代化——关注主体的人的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21世纪的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既推动了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又造成了社会发展中的诸多负面影响,如生态危机、资源危机、价值危机、情感危机、环境污染、人性的心理问题等。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紧随时代发展变革的脉络,在地球村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教育担负着生命延续、社会进步、人类传承的重任。具体表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应对举措上:基础教育改革更关注于人的主体的生命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身心的全面的发展;提倡以人为本,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潜能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曾经指出的:“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1]
二、 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解读
新加坡政府所采取的文化政策既承认每一种民族、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又注重各民族各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从教育制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各项内容中,都可以看到新加坡的文化政策的影响力。
1.双层化——教育制度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有着独特的魅力。不论是科学系统的教育分流制度,还是紧贴本国国情的双语教育制度,都在新加坡的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抹灭的浓重的一笔。这种双层教育制度不仅实现了教育育人的功效,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而且在几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步步趋向完善与稳固的结构化进程。这种灵活性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经过理论的论证与实践检验的双重审核,以其快速形成的发展格局证明了它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基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自主的发展空间,提供适合于个人生长所需的教育发展机会,提升他们的终身教育的素质,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变革的时代潮流。
⑴教育分流(education streaming)制度
新加坡是一个400多万人口的国家,国土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国土、矿藏等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因此,新加坡制定了契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分流制度,着眼于培养精英化的具有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公民,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平等的教育机会,依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进入不同的个体化的分流阶段,获得自己终身教育发展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技能。
教育分流制度在新加坡实行的改革政策中几经完善。至1995年,新加坡的三级分流的教育方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即现在新加坡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基础教育部分的分流包括三次:小学教育的小四分流与小六分流,以及中学毕业时的分流。通过教育分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资源的合理运用,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并为社会选拔精英。提高了教育质量与国民素质,从而发展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同时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二是因材施教,在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设计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与生存能力,习得并提高终身教育的学习技能与技巧,形成学习化社会构建的人力资源生产模式[2]。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是与双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资质的不同,进行多向分流,从而进行不同层次语言流的学习阶段;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个人特长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课程;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未来发展目标进入不同的学校进一步学习。总之,这种教育分流制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并给予充足的资源条件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弹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