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来了,他们把整个世界也带了进来,山乡有了生气。新四军女兵的出现,更给封闭的山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抗敌》杂志上有一首《女兵》的诗,诗中写道:
时代轮转着向幸福奔驰
人世已有了多少次改变
但,女人却一直被压迫着
过着忧患的日子
而今
她们是英勇地坚决地站起来了
在革命的战争中
顽强地挺起了胸膛
……
这群挺起了胸膛的女兵,在新四军的各项工作中表现优秀,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军部在1939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举行了三天的纪念大会,给一批优秀的女兵授奖,她们中有罗琼、郑素文、左英、陈凤琴、徐德、邱一涵、王仪、乐群、周临冰、毛维青、施奇、张韵之、陈菁、李又兰、程瑞蒙、周至中、惠廉、张西雷、汪春熙(汪溪)、朱明、张新华、李心渠、王于耕、赵霞君、周超英、韩桂先等。三天中,还举行了群众纪念大会,农抗会、妇抗会的会员纷纷赶来参加,连附近的青阳、南陵、铜陵、繁昌等县都派来了代表团,气氛热烈激昂,无论是新四军的女兵还是战地的妇女都深深地受到了鼓舞。
战地的妇女给了新四军巨大的支持,她们都为抗战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四军女兵喊着“大娘”、“大嫂”、“大姐”,敲开她们的家门时,同时也敲开了她们紧闭的心扉。做民运工作的女兵们不辞辛劳,深入到一个个家庭中,一边做家务,一边和妇女拉家常,在家长里短中说着新四军,说着抗日的意义,说着妇女的“命”,一齐流泪,一齐欢笑。平时足不出户的妇女们在女兵姑娘的带动下,终于走出家门,参加识字班、讨论会,成立妇抗会。皖南的农村出现了“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妇女们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实际上也投身到解放自己、解放民族的伟大斗争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战地妇女也成了女兵,成了不穿军装的女兵。她们中不乏可歌可泣的事迹。
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里,用她热情的文字向世界介绍了山村妇女们投身抗战的情况。她写道:
……妇女们参加识字班,出席讨论会,去了解战争的形势和妇女们能够做些什么, 白天的工作做完以后,那些妇女就坐在各自的家门口,剪出一块块布片,一针针缝。我问她们在干什么,她们说:“做鞋支援军队。”
越来越多的妇女接过了以往由男人们承担的田里农活……每当节日来临,妇女救国会的会员就要到医院里去赠送食品、唱歌、和士兵们谈话,“慰劳伤兵”。
要过年了。大雪纷飞,地上积雪盈尺,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忙着做些过年吃的东西,就是最穷苦的人家,也做了一些香米糖。世界变得十分宁静,外面的战火仿佛已远远离去。妇抗会的妇女们想起了伤员,她们说:“我们为什么今年能够这样安静过年呢?还不是(因为有了)他们吗?”“现在,他们为了千百万妇女儿童在战斗中受了伤,他们是光荣的战士,我们应该去慰劳他们。”于是,她们“一步一步踏着一尺多深的雪”,走村串户,先去募捐,然后把慰劳品送到医院。伤员们在伤痛中得到极大安慰。
老百姓把新四军看作“我们自己的队伍”,不仅大力支援新四军,而且积极参军作战,妇女们不甘落后,主动挑起抬担架、做饭、送饭等任务。战斗中需要担架,妇抗会的妇女连夜到山上砍竹子做担架。
慰劳在前线作战的新四军将士,是皖南老百姓常有的事。一次,一个农民挑了一担鸡蛋送新四军,途中碰见一位友军,那位友军强迫他把鸡蛋送到他们部队去。农民说:“新四军在前线打了胜仗,很辛苦,送东西给他们吃是应该的。”友军不快活了,争执起来,结果,农民用扁担和他打了起来,坚持把鸡蛋送到了前线。有的老大娘,还把家里平时最喜欢的老母鸡杀了,煨好后送到前线。战士们喝着大娘冒着危险送来的鸡汤,疲惫的身子立刻又充满了力量。妇女们“做好了饭菜做好了汤,挑起了担子送前方”,而前方的将士则“一口馍来一口汤,吃饱了肚子打东洋”,大家都在为抗战出力,妇抗会的会员在这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在繁昌前线工作的孙晓梅写过一篇关于妇女参战支前的报道,登在1940年4月15日浙江绍兴出版的《战旗》上她写道:
当火药味逼近繁昌城的时候,男子将家里的东西撤到山洞以后,就全部走上前线帮助军队和直接作战了,于是后卫工作就交给了妇女。妇女们,除了放哨、侦察,还负责送茶水、招呼伤兵、包扎伤口等救护工作,没有一个女人,为害怕战斗而离开她自己的岗位。
战斗结束以后。一个老寡妇的儿子被打死了,她的儿子参加了自卫军,这次配合新四军作战,他很勇敢地打死了六七个鬼子,结果,在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这老寡妇接到她惟一的儿子的死讯后,自然十分难过,妇抗会马上发动募捐款子、米、鸡蛋、肉等大批的东西去慰问她。当时这老妇人忍住内心的悲痛,感动地说:“我的儿子,虽然死了,但你们这样敬重我、安慰我,我还有什么难过呢?我要告诉别人的母亲,叫儿子都去当兵,打鬼子,就是打死了,也是光荣的……”
朴素的话语,却有着令人震颤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