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日本相当闭塞、落后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创造了秦汉雄风、大唐盛世,即使到了明代,还曾有三保太监下西洋的举世壮举。
中国的强盛,曾经令日本仰视。日本海盗袭扰中国海疆的年月,中国的文臣武将们以鄙夷的目光讥笑他们为“倭寇”。
然而,历史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斗转星移。日本通过变法维新,奇迹般地在东亚一隅勃然而起。
中国清王朝国力的日渐衰弱,无心留意日本的跃跃欲试,但中国这块“肥肉”,已经令其垂涎欲滴。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御笔信》中郑重宣布:“经营天下,安抚汝等亿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此后,日本与中国反目成仇。
这是一部以黩武扩张为根本出发点的侵略史,每一页稿纸上,都滴淌着中国人的鲜血。
武装侵略台湾、抢占琉球群岛、挑起甲午战争、逼华割地赔款……日本张开血盆大口,吞噬着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
强弱,在时间斗转中发生了惊人的易位。
19世纪末,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日趋嚣张。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一条吞并朝鲜、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征服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国策”,字里行间充满着血腥的味道。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单是在攻占旅顺后,进行了四天三夜惨绝人寰的杀戮。一丘黄土,埋葬了18000名冤魂。洗劫过后,全城仅幸存36名抬尸队员。
这就是天皇所标榜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巨大的胃口引起了其他帝国主义强盗的恐慌。
慑于实力所限,日本政府接受了俄、德、法三国的“劝告”,但却宣称“三国完全让步,对于中国一步不让”,清政府只得用白花花的3000万两白银赎回了辽东半岛。
剜却心头肉,来补身上疮,沙俄自恃赎地有功,逼迫清政府同意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并抢占大连、旅顺。
日本人心中记下了这笔账。整整等了十年,卧薪尝胆、扩军备战。1904年,日军满怀着贪婪愿望和复仇心理,不宣而战,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动了日俄战争。日本作为战胜国,不仅夺得了帝俄费尽心机得到的辽东半岛租借权,以及中东路长春至大连段的南满铁路,还雪上加霜地强迫中国开放了东北16个重要城镇,作为日本通商和居住的地方。
二十多年后,著名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旅顺大连》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母亲,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七年一月三日
(在奉天3日大江特派员发)
如果真正做到安全和平的世界乐土,充分形成农、工、商业的经济发展之前,绝不能放松军队警备的力量。在满民众三千万,其保护第一要军队的力量。这次行动造成的光荣牺牲的将士人数相当多。其牺牲在某种意义上。比起日俄战争时更加尊贵。国民在这一点上,更加深感激,铭记在心。
九一八事变后,大阪朝日新闻号外直白地指出,将士们的“光荣牺牲”,是“尊贵的”,将使国民“加深感激”、“铭记在心”。按照这个逻辑,在侵略战争中献身的“勇士”们,倒成了值得纪念的英雄。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七年一月四日“思念皇军健斗的满洲进行曲。”
无论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那时候都有几首军歌制作。其中有表现国民和军队的如实的心情,有永久性,至今还在唱着。这次的满洲事变不是日支战争,但是为了死守在满蒙的生命线,皇军和日本国民一起站立,为国家形成一片,在紧张,这不叫战争也是战争,应当有个歌。
……
因此歌词并不是桌上的空想,在简单明了的句子中,渗透了真实感。另外,堀内氏的作曲,采取日本音乐阳旋音阶的爽朗,愉快的曲调,我相信,能代表日本国民进守大陆的决心。歌词如下,希望在各家庭、学校、集会等时踊跃唱此歌。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九一八事变,时间间隔了30多年。但日本征服中国的野心,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并且不断地昭彰。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七年一月四日
满洲进行曲(歌词大意)
一、已往日俄战争时
埋入勇士遗骨地
抬头望见忠灵塔
鲜红血液染成的
夕阳映照塔身上
高高屹立旷野边
……
六、为了东洋保和平
我们献身埋地下
不惜牺牲为日本
关键保住生命线
八千万人同胞们
共同守好我权益
这首为九一八事变张目的《满洲进行曲》共有六段,仅择取歌词的第一、六段进行体味,就不难发现颂歌的主题:“不惜牺牲为日本,关键保住生命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