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不屈的民族御侮斗志 3 御敌于图谋之路








在汤岗子车站附近,日军野炮某队摆弄阵势。

   

日军对在新民县被捕的义勇军,蔑视为“土匪”。

 

在降雪中,日军装甲列车向巨流河方面出动。


日本独立守备步兵某大队,在绕阳河附近前线应战。

  日本有一句格言:愚蠢的人只晓得一条路。

  1931年11月,日军占领齐齐哈尔后,已无北顾之忧,于是回攻锦州,袭取辽西地区。

  日军利用汉奸武装骚扰辽西的阴谋破灭,就急不可耐地赤膊上阵了。

  九一八事变的爆炸声响刚刚停息,战争的阴云又笼罩在辽西的上空。

  12月4日和7日,日本天皇陆续批准了增加兵力的计划,日本陆军大臣还致电关东军,明确地表示了攻占锦州的意图。

  12日,关东军制定了“攻击锦州的方略”,加速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步伐。

  21日,关东军以“讨匪”为名,拉开了进锦州作战的进犯序幕,日军分三路向锦州进犯。一路从通辽出发,沿大通线南下;一路从辽南营口出发,溯营沟线而上;一路从沈阳出发,沿沈山线向辽西推进。关东军发表声明,把中国东北军、公安队和抗日义勇军统称为“土匪”,声称侵略行为是自卫的需要。

  《大阪朝日新闻》第三号外昭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日本军从营口开往沟帮子。”

  ——向北平铁道方面的消息

  (电通北平27日发)

  向铁路方面的消息,因日本、日本军从营口进入了沟帮子,当地的东北军准备装甲列车等,筑成了防御阵地,与京奉线上的正规军的冲突只是早晚的问题了。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营口方面也紧张”

  (在营口、西浦,井冢特派员27日发)

  由于张学良军开始了积极的军事行动,锦州方面的事态异常紧张,散在于沟帮子河北间的北宁铁路河北支线沿线的沟山、大洼、田庄台等的各部队,从26日晨以来,共同开始了行动,待于在沟帮子的第二十旅的部分之南下,河北支线上,军用列车的运行频繁。我方某部看这情势,以防万一,全体队员在异常紧张中。

  11月下旬的某日拂晓,20名日军从八道壕火车站出发,以护路为名,窜扰大虎山与新立屯之间。经过苇城子时,早已布下埋伏的抗日义勇军第一路军王显廷所部,切断了敌人南跑和北逃的退路后,弹如雨下。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在大虎山东方,日支两军大激战,至今日下午4时”

  (奉天特电加急报27日发)

  在27日上午10时,在北宁线白旗堡,日本军与敌方装甲列车冲突,交战后击退它。然后打入大虎山东方,与在这一带驻屯的支那军第一百六十四团的一联队冲突,在激战中。(午后4时)

  《大阪朝日新闻》第二号外昭和六年十二月二日

  “本社飞机冒险飞行战线的摄影”

  ——一日在奉天,长谷川照片部员手记——

  “眼下的大虎山车站,有来往的支那兵。

  碰上北进的支那装甲列车。”

  11月27日,日本军与支那军展开了稀有的装甲列车的遭遇战,击退了敌人后,奉关东军的归还命令,暂停进出大虎山,返回北宁线的巨流河、新民、白旗堡一带。

  交战不及一小时,义勇军几乎将敌人全歼。日军岂肯善罢甘休,不日,关东军小野亲率本部马、步、炮兵,并3辆装甲车,沿大郑铁路线搜索前进。武藤大佐率领部下400多名配合其行动。强敌压境,王显廷临危不惧,他率领一、二支队的1000余名,在中途布阵,对敌人形成了包围圈。三支队从另外方向策应。与敌军交战两个多小时,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大阪朝日新闻》号外昭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以装甲车打头阵,我军向北宁线前进。全军斗志昂扬。”

  (在新民县本社特派员27日发)

  因26日夜,在天津日支交战的消息传来,几日来形势很紧张,根据关东军司令官的命令,为了应锦州方面告急,立即编成装甲车,27日午前5时33分,在奉天站出发,一口气跑北宁线,7时半渡过某河,8时到达指定地点。近几天来,因公安队扰乱,为警备到此的我方某队,已接受了出动命令,为其准备很忙。

  27日上午9时许,日军混成第四旅团先头部队在飞机的配合下,以装甲车开道,向西抵进。日军达抵新民境内的青岗子附近时,耿继周和项青山等部埋伏在铁路两侧的抗日义勇军,将日军当头阻击,击毙多人。东北军滞留在车站附近的中山号装甲车,也投入了战斗。义勇军以装甲车为掩护,奋力抵抗,日军多次进攻,均被打退。这一仗从上午9时接火,一直打到下午3时,义勇军重创敌人后,主动撤出,日军再进入绕阳河车站。下午6时,日军混成第3旅团主力也到达白旗堡。

  与此同时,从营口和通辽出发的另外两路日军,也遭到辽南和辽北义勇军的迎头痛击。西犯突遭挫折,关东军司令部悲哀地作出判断:“如果在大凌河的右岸正式打起仗来,将会发生事变以来未尝有过的大会战。”于是,第二天便无可奈何地后撤了。

  阻击战初尝胜果,黄显声建议救国会速派得力人员,潜往东北各地,组织和发动义勇军。“则日人疲于奔命,前后受敌”,这样一定会有益于抗日救亡。救国会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进步青年车向忱、宋黎、苗可秀等,分赴辽东三角地区、东边道和北满各地。

  为了便于指挥和领导,救国会将辽宁地区的义勇军,统一了番号,改称“东北民众自卫军”。并按活动的区域和成立的先后,分别加以委任,到1931年底相继委任了24路司令及若干支队,掀起了义勇军浴血厮杀、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