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抗战期间重庆话剧名旦

作者:张 颖

字体: 【




  京剧四大名旦可说是无人不知,即使不是戏迷也都会听说过。梅、程、荀、尚在唱、做多方面都有自己独门的专长和创造,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话剧四大名旦的说法流传也有半个多世纪了,但不如京剧那样响亮,也很少人评说。我今斗胆来说一说,也许我还算有一点资本来说的吧。本人也曾算是话剧界中人,至少看得多,而且在重庆抗战时期话剧演出最鼎盛时期,我都在重庆工作,对这四位名旦的演出剧目大多看过。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我还看过或很关注她们的活动。再说,这四位名旦,与我的关系虽都说不上深交,但还可以说得上是朋友。所以说说也无妨。不过在本文中只说白杨和舒绣文。
  
  一
  
  据我的记忆,抗战时期在重庆话剧演出最盛的时候(1941—1945年)还没有话剧四大名旦之说。因为那时候,演出很多,好的女演员大有人在,但对于她们,我想也是不应该忘怀的。比如杨路曦,她人长得不漂亮,个子不高,但她的演技可称一流。她演得最出色的是吴祖光编剧、贺孟斧导演的《风雪夜归人》。男主角是项 ,她演女主角姨太太玉春,一出台就能镇住场上所有观众。因为她掌握了角色的身份,表现出她内心的忧愁;举步轻盈使观众感到她有内涵。尤其是她的声音,她的台词(可以说这是话剧演出的灵魂)虽不洪亮,但非常清澈、甜美,而且可以传达到剧场每一角落,非常富有表现力。这出戏并没有很复杂的情节,也无大喜大悲,而是在淡淡的哀愁中表现出她的坚强,她的抗争,获得观众极大的同情。她曾扮演的角色很多,比如《北京人》中的愫芳,《家》中的梅表姐等等,都很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有过出色的表演。如《万尼亚舅舅》、《保尔·柯察金》中饰演主角,也很成功。但她身体不好,也没有更好的机遇,所以没有红起来就早逝了。
  赵蕴如也是长得不太漂亮,但演技很好的女演员,在重庆时期她在《北京人》中饰演大太太。当年是沈扬演老太爷,江村饰大少爷,耿震饰姑少爷,这次的演出阵容是强强联合,可说是珠联璧合。而赵蕴如饰的大太太那样含威不露,巧而奸诈的性格演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以后看《北京人》演出多次,但我觉得没有一位演员能胜过赵蕴如。新中国成立后,赵蕴如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仍担任演员,也演过不少角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曹禺所作《王昭君》中的老太妃。作为没有受宠的妃子一生的哀怨和不幸表达到极致,成为该剧演出的一大亮点。还有吴茵、傅惠珍两位大姐。其实她们当年并非就是大龄,但她们都饰演老太太。比如傅惠珍在《北京人》中饰演的奶妈,她那种劳动人民特有的淳厚,对主人家的忠诚,对愫芳的同情,都表演得很到位,使观众对这位忠仆的纯真感情产生由衷的敬佩。过了几十年的今天,我还没有忘记。吴茵演老太太数十年如一日,使所有看过她演出的观众都难忘。当年的好演员有许多,我只是就记忆所及写下一二位而已。
  
  二
  
  我和白杨认识是经过阳翰笙老的介绍,虽然以前也见过面,但不熟悉。记得是在《天国春秋》排演的时候,她在该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太平天国的女状元傅善祥,给我初步的印象,白杨是一个相当亮丽的年轻女性。她笑得很迷人,其实她是成名较早的明星,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影剧界已有一点名气了,因为那时我年纪尚小,我上学时只看过胡蝶、阮玲玉的电影,对白杨只知其名,没有看过她演的戏。这次见面,我很吃惊,原来她是这样年轻美貌,因为当时我是新华日报的记者,她很礼貌热情地和我握手寒暄,她给我留下相当好的印象。以后我和她的来往不算多,而且不时会听到演艺界朋友对她有些议论。比如说她的美貌是经过整容的(今天说来不整容倒是少有的了)。她交往的多是名导演名编剧,而对一般的演员或青年人不大看在眼里。还有就是交男朋友多了些。作为一个记者像这样闲言闲语也听得多了,并不在意,听过就算了。我对她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在排演和演出上的表现。在《天国春秋》中傅善祥是两个女主角之一,另一个是舒绣文饰演的洪宣娇。白杨在排演场很少迟到早退,而且非常专注,她一直在候场,不需要舞台监督的催促。台词也都背得很熟,不像有些“明星”那样摆架子。
  我欣赏她的演技。她饰演的天国女状元,是个大才女,与驰骋沙场杀敌的女英豪洪宣娇形成鲜明的对比。白杨掌握这个角色很适度,有儒雅也有才气逼人,她的台词也很好,咬字清楚,表现力也很强,有人认为她天然嗓音偏高,不易掌握,但她很能掌握,她曾扮演许多不同角色,台词都很好。在《天国春秋》剧中,她和洪宣娇有不少争风吃醋的场面,她和舒绣文都掌握得很有分寸:白杨儒雅,有学问也有涵养;绣文饰武将,就表现出骄横霸气。当年演出在观众中十分轰动,场场客满,可说是盛况空前。
  重庆期间白杨还主演过《天长地久》由法国名剧《茶花女》改编,她饰演女主角,掌握感情深度,表演非常细腻,缠绵悱恻,丝丝入扣。具有名交际花掌握场面的本事,却没有风尘女子那种庸俗,凄楚动人,引起观众极大的同情。这次演出也给我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
  当年白杨和一些文艺界朋友有些疏远,这是由于当时处于国民党政府对进步人士施以高压甚至迫害。白杨在思想上倾向进步,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也是很反对的。在1941年以后,我们组织了青年文艺界的读书学习会,她有时参加,和大家的交往也频繁了。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文化界团结一致反对内战,要求团结各党派建立民主的人民政府,曾进行一系列的斗争。白杨一直是积极参加的,是个有思想的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年在重庆演话剧的这批演员都复员回到上海,她们又重新投入电影界。我跟随新华日报迁到上海,与当年在重庆的文艺界朋友仍有交往。
  那时白杨她们在原中央电影制片厂,住在徐家汇厂的宿舍里,那时她已与名导演张骏祥结婚了。我看到他们时还是非常恩爱的样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却分开了。白杨与另一导演蒋君超结了婚。为这事我也常听到一些议论:说是因为蒋君超曾经商,是个财主。其实这种感情的事很难评说。我和蒋君超也认识,与他的前妻白露还是比较谈得来的朋友。1946年我疏散到香港工作,曾经到她们家作客,她们住在九龙太子道一所大房子里,是个财主的架势。后来白露死于非命,大家都十分惋惜。蒋与白杨结婚,这也没有什么可非议的。白杨和蒋君超结婚生子,而对前妻的孩子也能善待,过着比较稳定的生活。以后他们住在上海华山路的一所小洋房里,我曾几次探访过她们,见他们的生活并不奢侈,而白杨还在努力于她的艺术工作。
  全国解放前夕,在上海的影剧界进步人士成立了私人合资的电影公司拍摄进步电影,如《乌鸦与麻雀》等。但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是由史东山、郑君里导演,由白杨、舒绣文、陶金、上官云珠等主演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这两部电影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反映一群进步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境遇与变化。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直至今天仍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可以长久流传。
  在这部影片中,舒绣文和白杨又是同场竞技。绣文扮演的阔太太,骄横跋扈,性格暴戾。绣文对人物性格掌握的很好,表现出那个年代这种阔太太的特性,使人憎恨;白杨扮演的是一位历尽苦难的贤妻良母。两人都深入角色表现出不同的内心的性格特点而不形式化。这部电影今天再演仍然十分吸引观众。
  白杨一直活跃在银幕,新中国建立后,扮演过女战士、女医生等等角色,但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祥林嫂。这是夏衍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整部电影都获得极大的成功。白杨创造的祥林嫂形象可称完美无瑕。祥林嫂是一个深山农村的少女,那样的淳厚善良,十分能干,以后又结婚生子,成为农家主妇,能干、勤劳。随后她成了寡妇,儿子被狼吃了,这样的打击下,祥林嫂的精神崩溃了,对一切都心灰意冷,但为了 口,生存下去,她回到县城老主人家作佣工,虽然她仍然勤劳干活,但她已变成一个没有了人生乐趣的木讷地干活的妇人。受迷信的驱使,她为庙门捐门槛,用尽了终生积蓄,当然她的命运没有丝毫改变。最后她用斧头砍碎那道门槛,表现出怒愤与反抗。她老了被赶出门,沦为乞丐,最后冻饿死于街头。这部电影很受观众欢迎。剧本改编的好,大大丰富了原作,特别是白杨饰演的祥林嫂,演技炉火纯青。从青年演到老年,跨度很大,层次分明。演得动情,打动了观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