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作者:肖 舟

字体: 【




  “十二年一个‘轮回’。”这是皇甫平于1991年2月15日,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的开笔句子。这篇不长的评论,冲破全国对改革开放欲言又止的压抑,以极大的激情鲜明地歌唱改革,鼓动改革。紧接着,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评论之二《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后获第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月22日,第3篇文章又见诸报端,题目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4月22日,殿后之作《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见报。
  皇甫平系列的4篇文字,犀利破除“新的思想僵滞”,冲破囿于姓“社”姓“资”的诘难,大胆提出发展市场经济,吹响了掀动新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潮的号角。循此脉络,回顾当年在上海发生的这场波及中国新闻界、几乎无人不知的皇甫平事件,对于今天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有启示作用。
  借着中国改革步入而立之年的春风,2008年暮春时节;我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图书馆,见到了作客“浙江人文大讲堂”的著名时论家、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周瑞金先生。这位时任上海《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当年皇浦平系列评论的主要组织者,在接受采访时,笑谈亲历往事——
  
  一
  
  许多论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声,这并不错。但又不仅仅是这个意思。从更深层的意思来说,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浙江省温州市平阳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读辅。我选这个甫,就是取有辅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涵义。而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人们看起来比较自然。《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带头阐述小平同志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是责无旁贷的。
  那么,皇甫平评论的背景是什么?境外不少媒体多有猜测,其实背景并不复杂。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但有人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不够,要有两个中心,政治上要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
  1990年12月,召开了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会前,邓小平找了中央有关领导谈话,希望不失时机地抓经济,提议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重点的国企,要深化改革,不要拘泥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姓社姓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不是判断两种社会性质的标志”。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新世说》栏目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庚午岁尾,传来了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的讲话精神。这时我感到,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此最新指示精神。因此。我找来了时任评论部主任的凌河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后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十七大报告起草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决定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实践、宣传改革开放新思想的文章。
  小年夜研究,大年夜开写,正月初一,报纸的上半版,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大年夜看望邓小平的消息,下面就是皇甫平的开篇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因为当年是辛未羊年。这篇文章提出,12年一个轮回,回顾到前一个羊年,也就是1979年,那时候正是开创中国改革新纪元的一年,所以文章写道“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唯一道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这些话,今天看来非常平淡,但在当时会让大家眼睛一亮。有人叹道。自1989年以来,已有十几个月没有听到这样的改革声音了。
  客观地讲,第一篇文章在读者中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文章中还是有骨头的,文章提“1991年是改革年”是针对当时有人提“1991年是质量年”的。还有那八个字:“何以解忧,唯有改革”,是直接引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传达贯彻七中全会精神和小平同志视察上海讲话时的原话。
  
  二
  
  皇甫平文章引起争论,是在1990年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1989年我们正在实行经济治理整顿,再加上境外一些西方国家对我们的经济制裁,所以从1989年到1991年,中国经济增长连年下滑;到了1990年的时候,曾经跌到最低点,GDP增长只有3.5%左右。
  那年,真是个多事之秋,东欧发生剧变,柏林墙被推倒,两个德国统一。波兰老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向民选总统、工人瓦文萨交出权力。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分化,年底最后一幕是前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杀,罗马尼亚共产党失去政权。不久,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发生巨变,苏联共产党解散,联盟解体。
  在国内外政治风波中,一些“理论家”、政治家发表长篇文章,重提阶级斗争,认为,苏东事件是“改革引起”的。他们以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导致中国社会滑向资本主义,甚至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在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由此,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和诘难,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是姓社还是姓资”。有“理论家”公然在报上提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用姓社姓资来提问,目的是对1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予以重新评价。当然,他们要问,也一直在问,这都可以。关键在于,他们问一问姓社姓资的核心。就是要彻底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事业。当时他们讲得最多最激烈的,是反对和平演变,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而对改革开放则是进行姓社姓资的诘难。1990年初,中国共产党人的确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现实课题。改革开放的声音沉寂了。这就是当时舆论的态势。
  
  三
  
  1991年1月28日到2月18日,小平同志到上海过春节,这是他在上海过第4个春节。同前面3次不同,这一次他频频外出视察,参观工厂、企业,在新锦江大酒店旋转餐厅,听取有关浦东开发的汇报,发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讲话。他当时很动感情地说“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党还要讲几十年,光我一个人说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他又一次提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些话的分量非常重。我感到,他的讲话很有针对性,是有意识地就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问题作一番新的鼓动。
  3月2日,皇甫平的第2篇《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的点睛之笔,在于阐述了邓小平讲话的精神: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同时批评政界不要陷入新的思想僵滞。
  20天后,第3篇《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发表了。文章从上海对外开放的反复,指出开发浦东、设立保税区、造就“社会主义香港”的尝试,一定要迈开步子,敢于冒风险,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