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台湾行日记(摘抄)

作者:肖 舟 孔 昕

字体: 【



着我的证件。脸色逐渐柔和了,双手把证件还给我,还敬了礼,并用上海话告诉我可以继续拍摄,一问才知道,他的太太就是嫁台的上海人。我忙说:“谢谢侬!”我估计他是看了我的通行证,再加上沾了和其太太是同乡光的缘故,谢天谢地,不管怎样,至少使我免受了一次街头被训斥的狼狈样。
  从抵达台北的飞机上俯视101大楼,到晚上返回台北时眺望101大楼的夜景,今天上午,终于登上台北地标性建筑101大楼。这座直插云霄的世界第一高楼,始建于1997年。断断续续建了7年时间,才于2004年底建成使用,由办公楼、观景台和商场饭店组成,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电梯,从1楼到89楼只需38秒时间。踩着每分钟1010米的最高速度,在38秒内,上海游客奔驰到了89层观光层上。俯身看台北市内的全貌,亲身感受到世界最大风阻尼器对身高508米的101大楼的稳定作用。几乎每名游客都为家人、朋友寄上一份明信片,寄上来自世界最高楼上的祝福。
  午餐后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院,体验那里的文化精粹与物华天宝。
  1965年8月建成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2段221号的碧水苍山之间。远远望去。在巍巍青山和葱茏松柏的掩映下,故宫博物院奶黄色的墙壁与碧绿的琉璃瓦都在阳光下璀璨闪光。这里共收藏、展出稀世珍品超过65万件,每一件都堪称珍宝。
  一想到马上就要看到传说中的珍宝,我们的心跳不禁加速了。因为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故宫里的东西,大都是当年被国民政府“拣剩下来的东西”。
  来这里参观的游人,戴上听筒,可以接收无线讲解,我对瓷器颇有兴趣,放眼望去,不得不感叹台北的古瓷之丰。
  这里的珍品可说是见证了中国人的苦难史,先是因“九·一八事件”,国民党将北平故宫文物南迁南京保管,共运出近20000箱,接着“七·七事变”,故宫开始了文物万里大迁徙,运往大后方四川保管。
  当时,故宫先将80只铁箱用轮船转往四川省巴县。接着又将南京故宫抢运出的文物16000多箱,分别由水陆两路撤离,抵达峨嵋、乐山安放。抗战胜利后,文物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后运往南京,不久又被空运到台。这些传世珍品先是暂居台中雾峰乡北沟,因场地有限、交通不便,最后以故宫名义,于1965年正式落脚台北外双溪。
  问题是,国民党当年撤往台湾时来不及拿走由北平运往南方的16000多箱故宫文物,只能精选,最后能够运到台湾的仅有2792箱。数量仅占当年北平南迁文物的两成多,不过却以质精闻名全球。其中青铜器4389件,善本书150688册,古瓷器23863件,历代器物、书画5万余件。
  “满文原档”即所谓的“旧满州文件”,完整记录清入关以前在关外崛起的历程,记录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如何率众在关外壮大、建立清朝的完整故事,共40巨册,是世界上研究满州史以及满文发展最重要的学术文献。
  这部文献不但可说是最早的满史,同时在语言学上,努尔哈赤以蒙古文作为基础加以变化创立满文,“满文原档”于满文创立8年后诞生。由于此时满文创立不久,仍是非常原始古老的语言。这部旧满文与满族研究的重要文献,在全世界也只有一份,光是复印本一套就卖台币4万元。
  展品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是台北故宫国宝人气第一。海内外旅客为一睹翠玉白菜而到台北故宫一游者大有人在,甚至还在台湾的历史课本上出现过。是清代艺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反卷,筋脉分明。上面攀爬两只红色的螽斯。螽斯,属飞蝗科,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样大,嫩得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一样,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螽斯虫则有子孙绵延之意。
  另外还有一块几可乱真的红烧肉,也是台北故宫脍炙人口的藏品,这块玉髓属于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在不同时间点受杂质影响而生成不同颜色,形成了一层一层的色泽,经工匠巧妙地琢磨,并将表面石皮染色,成为一块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逼真的红烧肉。同行的朋友看了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真想一口咬下去”!
  长期以来,这两件雕刻之细,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的藏品,几乎与台北故宫画上等号,展览全年无休,根本不敢随意换展,就算海外博物馆想要借展,也一律回绝。
  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达18年之久、被誉为“国民党第一支笔”的秦孝仪(2007年1月4日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寿87岁。)先生曾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馆藏孰优孰胜?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60多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精中之精”,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15件的珍藏,珍稀度差一些,但是近几年出土的一些珍品同样无可匹敌。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在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没有。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王朝留下来的,当时迁台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龙袍也没有。
  1992年9月5日,一批由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组成的首批大陆记者赴台访问团飞抵了台北。不久,记者们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他们是首批亲眼见到这一批故宫国宝的祖国大陆人。
  其中一位记者写道:“在博物院匆匆而行,我们不时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慨,也为它的分离而喟然长叹。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国宝虽历经战乱,数度迁徙,却无一遗失。据所载,台北故宫博物院自1989年7月1日至1991年5月11日,曾对博物馆实施了为时2年的文物总清点。整个文物量总计645784件。其中,从大陆运来的文物达609290件。在这次清点中,对每一件文物都进行了摄制照片建卡。在博物馆接待室我们见到了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秦先生虽然年事已高,却思维敏捷。我们赴台之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代院长吕济民先生,曾托《光明日报》记者翟惠生给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先生捎来口信。希望能和秦先生在任何地方见面,互相交流经验;希望双方能互办藏品展览;希望在199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之际共同主办纪念活动。秦先生听言,欲言又止,面露为难之色。不过秦先生表示,他希望台湾有关专家能去大陆进行考察,也希望大陆同行能到台湾故宫看看。后来,听陪同人士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早就有与大陆互办藏品展览的设想,但是恐文物到大陆后被扣押,所以顾虑重重。我朝身后已渐渐消失在青烟薄雾中的故宫博物院投去百感交集的一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源头……”

[1] [2] [3]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