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二章 三角习题






  蒯彻对韩信说:“如今不论楚王或汉王,胜负关键在君王,君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所以谁也不用去帮他们,让楚王、汉王俱存,我们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要干就干真的

  暂时僵持住的楚汉战场能否很快地解开,最重要的关键在韩信的态度。
  听到龙且军团溃亡时,项羽几乎吓坏了。生平中他第一次感到强烈的恐惧感。
  一时间,这位年轻却驰名天下的无敌将军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丝“绝望”的念头首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我真的输了吗?”
  但刘邦却似乎尚未清楚韩信的重要性,他正为自己的伤势未愈、事情又忙得不能休息而烦恼不已。
  就在这段期间,韩信已完全平定了齐国,正着手整建复员的工作。他认为自己成就了一件了不起的功劳,身份地位也似乎到了必须有所改变的时候了。
  因此,他派遣使者向刘邦提出了一个要求。
  “齐国人的智谋伪诈多变又反复不定,南边又有楚国,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对我们是相当不利的。所以请暂时晋封我为齐国的假王,以能有效地镇压之。”
  刘邦听说韩信使节来到,本来非常高兴,也正式在朝仪中接见使者。
  他期待韩信能在稳定齐国后立刻率军南下,从背后威胁项羽,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但韩信只要求自己的地位,一点也没提到较积极性的建议。
  满心郁卒的刘邦不禁怒骂道:
  “这家伙应该知道我被困在这里,他不想办法赶快帮助我,却只想自立为王,真辜负我……。”
  话还没讲完,站在身旁的张良和陈平分别走近,轻踏刘邦的脚。刘邦也警觉,立刻住口不言,回头看看这两位心腹的谋士。
  张良靠近刘邦耳边,轻声表示:
  “目前我们正困处于此,根本也没有力量阻止韩信自立为齐王啊!大王不如答应他的要求以便暂时安抚住他,否则可能会让他产生叛变的意念呀!”
  陈平也建议:
  “如今韩信声望高、势力大,正是需要拉拢他的时候呀!否则过去的恩情都要前功尽弃了。”
  刘邦立刻醒悟,但刚刚自己已表明不同意了,如果此时转得不够技巧,反而会让韩信知道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答应的。
  说过的话既然不能改变,刘邦灵机一动,随即把口气迟缓了下来。
  “这家伙也真是的,大丈夫既能平定诸侯,理应为真王,干嘛还要作假王呢?”
  所谓的假王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为了弥补刚才的失态可能被使者看在眼里,刘邦特别派张良持印绶代替刘邦前往齐国,正式晋封韩信为齐王,并且指示他即日出兵南下攻打楚国的东北防线,以逼迫项羽撤军自卫。
   
项羽派使游说韩信

  龙且的败亡使项羽不得不正视问题。
  他一向看不起韩信,想不到自己最得意的“右手”却被韩信连根斩断。
  韩信如果领齐军南下,项羽大本营的彭城立刻遭到直接威胁,这可不是彭越在梁地的游击队所可比拟的。
  彭越不过疥癣之患,韩信可是心腹大患啊!
  项羽很想火速击败刘邦,再率大军回去和韩信一决生死,这才是西楚霸王一向的英雄本色。
  可惜刘邦一直以静制动,坚守不出,让项羽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况且刘邦紧控敖仓粮秣,其后勤补给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地,项羽的粮食已没剩多少了。
  项羽深知此时惟一的生机是全力和刘邦拼战,绝不能分神去管韩信的事,因此不得不用安抚的方法来解除韩信在背后的蠢动。
  但有谁能说服韩信呢?
  盱胎人武涉自愿前往。
  由于盱胎在韩信家乡附近,武涉自认对韩信颇有了解。加上他年少时曾苦学纵横术,对游说还颇有心得,因此他投入项梁帐下,希望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而扬名立万。
  但自从项羽当家以来,根本是“天地之间,唯我独尊”,一点也用不着和别人协调,使武涉的“纵横术”几乎要生锈了。
  现在机会来了,武涉自然急着想去发挥一下自己的长才。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韩信了,我一定可说服他归附大王!”
  但项羽仍不愿让步太多,他强硬地指示武涉:
  “绝对不可以伤害楚国的威望,要让韩信能心服我们啊!”
  为显示楚国力量,项羽便组成一个千人的庞大使节团,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出发。
   
理性诉求不如感性认同

  武涉想以合理性的利害来说服韩信。
  他以同乡名义求见韩信,韩信也坦然地接见了武涉。
  韩信与同乡又曾是同事的武涉虽无深交,但也不是完全不认识,何况他又是楚王项羽的正式来使,自然也得以礼待之。
  武涉希望以道理来说服韩信,以显示楚军的正统立场。他的游说论点大致如下:
  一、楚汉相争的责任在刘邦
  秦国因暴政而为诸侯联合灭亡,虽然项羽功劳最大、力量最强,但他却未以天下为自己独有,反而依功劳大小而分封疆土给诸侯王,终使天下太平、士卒同休。
  但刘邦却兴兵占领三秦土地,更引兵出关而袭击楚王,想要尽吞天下为私有。如此贪图无厌的人实不值得韩信为之效劳,亦将为天下人所唾弃。
  二、刘邦为人忘恩背义,不可深交
  彭城大战时刘邦被击得溃败,性命本已在项羽手掌中,后因项羽怜惜昔日交情而放他一马,刘邦才得以逃生。想不到刘邦仍再度背约,又不断偷袭项羽,这种领袖是绝对不可以信赖的。
  三、刘邦对韩信只是利用而已
  韩信虽以为自己和刘邦交情颇深,而尽力为刘邦作战立功,但总有一天仍会被出卖的。
  刘邦所以仍重用韩信,并非尊崇其才华,而是因为韩信还有对付项羽的利用价值。
  四、楚汉相争,韩信的立场将决定胜负
  征服齐国之后,韩信的力量已不亚于项羽和刘邦,投向项羽则项羽赢,投向刘邦则刘邦赢,因此韩信不宜妄自菲薄,应以自己将来的利害来作决定。
  但以刘邦的自私个性,万一项羽输了,韩信将是他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五、建议韩信背弃刘邦,取得独立地位,三分天下
  韩信既然有这份实力,便应脱离刘邦属下将领的地位,甚至可结合项羽去和刘邦谈判,三分天下而共为诸侯王。
  最后,武涉更表示现在是最好的时刻,如果丧失此机会,将一辈子只成为刘邦的部属,这绝不是一位智者应有的决断啊!
  武涉的论断虽颇有道理,但从语气上却已明显看出项羽的弱势及危机。就算他刻意的掩饰包装,但内在的心虚仍然表露无遗。
  韩信虽是军事天才,但由于出身卑微,早年长期看人眼色而存活,因此从来就没有自己当“老板”的念头。他最多只希望找到一个识才的主人,建立大功劳以出人头地,得到他人的激赏和尊敬便可以了。
  对刘邦的破格提拔,韩信是真正铭感于心的。
  因此,他很坦然地对武涉表示:
  “我当年臣事项羽,官位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也不过是执戟的护卫,讲的话得不到重视,建议也从未得到采行,不得已下我才背离楚王而投奔汉王。
  “汉王却授我上将军印缓,并给我数万军队,将他的衣服赐给我,将他的餐食和我分享。他还对我言听计用,让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学,也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这是何等的恩情呀!
  “背叛亲信自己的人,是非常不祥的行为。对汉王的恩情,我是至死不会改变的,请为我辞谢项王的好意!”
  看到韩信坚决的态度,武涉深知踢到了“铁板”,只好狼狈地回去向项羽复命。
   
韩信阵营内的造反派

  武涉的游说虽失败,但却引发了韩信阵营的核心分子开始对刘邦有二心的念头。
  这个主张的领导者便是韩信的首席参谋蒯彻。
  蒯彻其人,史料中有时也称之为蒯通,他来自洛阳郊区一个叫作蒯町的地方。
  洛阳也是纵横大家苏秦的故乡,蒯彻天生便是个纵横迷,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智略名扬天下。
  当时劝告韩信不必理会郦食其安危,直接渡河攻击齐国的便是蒯彻。
  蒯彻非常看好韩信,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惟一能硬碰硬地面对项羽的就只有韩信。
  他最无法认同的是韩信对自我创业不感兴趣,身为战争天才却不想争夺天下,在乱世里实在令人想不通。尤其韩信天真般地相信刘邦,一点也不像是个富于谋略的将领,这也让蒯彻痛心不已。
  “那个不守信用的汉王竟会是将军的崇拜偶像,真令人不解。”
  听过武涉的议论,其中隐约透露项羽的弱势,蒯彻更是确定韩信已是天下第一强者。
  “天下之权(争夺输赢关键)在韩信!”
  蒯彻年轻时曾浪迹各地,寻求机会,因而学得相人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这种根据统计学得来的“相术”,其判断及猜测的正确度令人吃惊,也很容易使人着迷。
  很多知识分子对“相人”都有一套。
  武涉的说辞对韩信也是种震撼,蒯彻知道韩信内心也必有很多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说动他最好的时刻了!”
  蒯彻看到韩信在王座上陷入了沉思,他轻轻地走过去,韩信也抬头瞪着蒯彻,脸上露出询问的表情。
  蒯彻笑容满面地对韩信说:
  “君王,有件事我非禀奏不可!”
  “哦,有什么事吗?”
  “我曾学过相术,您最近的身体有很大的改变,真是不可思议啊!”
  “哦,真的吗?”
  “如果由君王的面相来看,不过封为诸侯王而已,但以君王的背向则贵不可言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君王的背相显示天下着三分,君王必保有其一,将成为天下的主人!”
  “你是说我应听从武涉之言?”
  “的确如此!天下之动乱,原为推翻秦国暴政,以恢复原本的六国。但秦灭亡后,却又形成楚汉对抗的局面,使天下不得休息,因此军士肝脑涂地、百姓暴尸田野者,不可胜数。楚霸王以彭城为基地,领军征讨北方诸侯,百战百胜。威震天下,但如今却困军于京、索之间,被汉军阻挡于广武山之外,整整已经有三年多了。
  “汉王方面也统领有十万之众,坚守巩、雒之地,凭恃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无法获取尺寸之地,同样也没有什么进展。看来真是形势比人强,只凭智谋勇略仍是人算不如天算,双方完全困住了!”
  “你认为我应帮助项王?”
  “这倒不是!以臣的判断,要解决这个僵局、平息战祸,需要真正的英雄圣贤。
  “如今不论楚王或汉王,他们胜负的关键正在君王,君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所以依为臣的看法是谁也不用去帮他们,让楚王、汉王俱存,我们才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让谁也占不得优势,便可保持天下太平了。
  “以君王之圣贤,又拥有强大武力,雄据齐、赵、燕之地,正可出兵监督楚、汉两军,令他们不得再继续争战下去,这才是天下万民之心愿啊!君王此举也是为万民情愿,相信天下百姓必会风闻而响应,还有谁敢不依循君王的指示呢?
  “这样子君王便能够分封诸侯,建立自己的集团;集团形成后,天下人便会听从君王之指挥,使齐国成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齐国拥有胶泗之地,实力十分雄厚,只要君王仍以天下万民之心愿推动政务,相信全国的诸侯会争先臣服于君王,项王、汉王必也逐步陷于孤立。
  “这也就是古谚所谓:‘上天要给你的,若不取之,将成大错。时机到了,却不去做,反会受到祸殃。’希望君王能仔细考虑考虑,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否则可能还会受到伤害的。”
  韩信虽颇有感于蒯彻之言,但却不忍心背叛刘邦破格提拔之恩,因而表示:
  “汉王待我算是非常恩厚了,我听说乘人之车者,便需负载他人之祸患,穿着人家给的衣服,便应心怀他人之忧,食用他人食禄者,便应为他人而效死,我怎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义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但蒯彻仍不死心,他认为此刻若不能说服韩信,他一辈子的梦想也将会成空。因此他继续分析道:
  “君王,您自以为和汉王交情深笃,可以共同建立万世之功业,臣窃以为是个错误的想法。
  “以前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在做百姓的时候,曾经为誓同生死的刎颈之交,交情不可不算深笃;但为了怀疑张赝、陈泽被杀害之事,两人竟然反目成仇。
  “后来常山王背叛项王,以楚将项婴的首级为礼物而归附汉王。汉王也借兵东下,在低水之南击溃成安君的军团,当场杀害成安君。至交反目竟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常山王和成安君早年的感情成了天下的笑话。这两个人的交往不可谓不深,但最后却相互伤害至死方休,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一旦碰到重大利害时,人心往往会变得难以预测。
  “如今君王和汉王间的交情尚远不及常山王和成安君,而面临的重大利害却还比张赝、陈泽之事件严重得多,所以臣以为君王自认汉王必不会陷害您是个错误的想法啊!
  “越国大夫文种和军师范蠡在危亡中拯救了越国,并使越王勾践得以称霸天下。然而立功成名后,范蠡出走、文种身亡,野兽已尽而猎狗必被烹杀,这种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况且君王和汉王之交情不如常山王和成安君,以忠信而言也不若文种、范蠡之于勾践,这些人的命运便是君王您的榜样,请审慎的想一想吧!
  “而且臣也听说过,勇略震主的人必危其身,功盖天下的人是得不到奖赏的,臣也来分析一下君王您的功劳和危险吧!您曾经略西河,擒拿魏王豹和项王的亲信夏说,率军在井陉口诛杀成安君,招抚赵国、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并歼灭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国精锐部队,以功劳而言您真是天下无双,您的谋略也是世上第一人啊!如今君王您有震主之威势,功劳更是任何奖赏都不足以封赐;以这样的姿态归附楚军,项王也不会相信您,归附汉军则汉王心中充满疑忌,君王您现在是什么地方也归附不得的啊!
  “心中虽自认是人臣之臣,却又有功高天下的震主威名,臣真的很为君王您的安全担心啊!”
  韩信虽能了解蒯彻的诚意,但自己从未想过独立之事,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对蒯彻表示:
  “先生不用说了,我会好好考虑一番的!”
  几天以后,蒯彻又前往晋见韩信。
  他看到韩信还是犹豫不能决,也有些心灰意懒,于是再度提出最后的警告:
  “能接纳别人意见才可吸收旁观者清的好处,体察出事情的症候。肯用心作计划的人,才能掌握事情的机要。坚持己见、不能未雨绸缪者,要想长久安稳者少之又少矣!事情看得透的人善于决断,犹疑不决,必遭祸害,并将丧失掌有天下的机会。很多有智慧的人虽能知理却迟缓不行,此为百事之祸源也。
  “想建立功劳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失败的风险很大,时机更是一闪而逝、难得而易失,像这样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有了啊!”
  经过几天的思考,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他回想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刘邦的破格提拔,实在没有背叛的道理;况且自己的功劳大,封为齐王本属应该,相信刘邦也不会夺走自己的封爵才对。
  因此,韩信仍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您迟早要遭到祸殃的!”
  蒯彻认为韩信这种态度绝不会有好下场,而自己如此劝告过韩信,更将遭受灾祸,乃假装疯狂而逃离。
  韩信深知蒯彻的苦衷,便也不去追究。
   
取得优势,主动求和

  在广武封峙的楚汉两军,胜负已逐渐分晓。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道: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工兵罢食绝。”
  刘邦愈来愈有击败项羽的自信了。
  他封英布为淮南王,显示有反守为攻、直捣项羽后门的企图心。
  为了显示天下归心,刘邦还有一连串的动作。
  他要求燕人派骑兵部队加入汉营,向天下人正式表明刘邦已完全统有汉中、关中、赵、魏、代、齐、燕,并决心进攻淮南。
  项羽只剩下楚地,势必孤掌难鸣了。
  为了示恩于天下人,刘邦还接受幕僚建议,令官吏为所有在这数年中战死的己方军士作衣衾棺敛,并转送给家属以作祭祀。这使汉军士气大振,个个感激汉王仁政,无不全心效忠。
  于是《资治通鉴》记载:
  “四方归心焉!”
  刘邦已取得绝对优势了。
  韩信也在齐国集结军力,准备攻击楚国大本营彭城。
  眼见项羽军将腹背受敌、危机四伏了。
  然而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刘邦向项羽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虽然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建议,背约追击撤退中的楚军,但这次和谈是否真是刘邦事先的阴谋,或者背约行为只是临时动议,现有史料已难以求证了。
  不过,刘邦求和的表面理由是关心父亲刘公和妻子吕氏的安全。
  但以项羽个性的强悍,要他接受和谈也并不容易。
  《史记》记载刘邦先后派出了两位说客——陆贾和侯生。
   
双人说客,不同演出

  陆贾是楚人,以能言善辩而出名。
  和一般楚人的矮小身材不同,陆贾高大雄伟、颇有威仪,加上他学问好、口才佳,因此常代表刘邦到各诸侯国为外交使者。
  但陆贾在名义上是刘邦的客卿而非部属,其立场较为超然。
  他自信满满地接受刘邦之委派,凭三寸之舌而前往楚营拯救刘公和吕氏。
  虽然项羽因念及楚人的情谊而接见了他,但脸上的表情却相当冷淡。陆贾可一点也不气馁,他自认博学多闻,又富组织力,当场鼓起如弹簧的舌头,滔滔不绝地雄辩着。
  他认同项羽先前曾提出的主张,认为天下百姓苦于战乱已久,是到了该结束纷争的时候了。楚汉相争其实也不一定非有胜负不可,刘邦原本也是楚人,早年两人更曾共同并肩作战,兄弟同墙实不需非致对方于死不可,所以彼此和谈是可能的。
  目前,两人虽然平分秋色,但楚军属远征部队,粮食补给不易,坚持下去不见得有利。刘邦顾及父亲和妻子安危,也愿意谈判了事。这对双方都有利,对天下人也有利。现在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平的时候了。
  陆贾的论点诚恳而有道理。
  楚国的重臣们都颇认同陆贾的意见,唯独项羽不以为然。
  在理性上,项羽也非常了解自己的危机,但在潜意识上,他认为自己绝不应输给刘邦。
  他深信只要进行决战,一定可以彻底击溃刘邦。
  他瞪着陆贾,沉声表示:
  “你认为汉王有资格和我平起平坐、共治天下了?”
  陆贾很想说“是”,但他看出项羽情绪上的不满,乃不敢明白表示,只狼狈地想为刘邦辩解:
  “汉王真的有诚意!”
  “你不用说了!”项羽压抑住怒火,仍很有风度地表示:“要结束战争不难!回去告诉汉王,他若真的为天下苍生想,就与我彻底决一死战,使天下归于一统吧!”
  陆贾只好无功而返,向刘邦回报。
  “虽然未达成任务,但我绝未辱没使命,已为汉王争够了面子!”
  刘邦心中虽骂道:“无聊、虚伪的竖儒。”但表面上仍给予安慰一番。
  陆贾失败了,但刘邦仍不死心。他派出另外一位宾客候公再度去和项羽谈判。
  候公出身不详,是个瘦瘦的高个子。他年岁已大,平日又不修边幅,看起来一点也不体面。
  刘邦一向最喜欢这种人,尤其他深知侯公智慧过人,是面临危机时的好帮手。
  和陆贾相同,侯公只是刘邦的宾客而非部属。
  侯公出发前向刘邦建议楚汉双方不妨以鸿沟为界。
  鸿沟是流经荥阳附近的运河,由荥阳东方引黄河之水注入淮河。
  候公认为和项羽谈判时策略要清楚而具体,一次便得成功,否则将来会有麻烦。
  以鸿沟为界,以西归刘邦、以东划给项羽,这种分界虽颇粗糙,但在紧张情况下却不愧为好方法。
   
故弄玄虚,引项羽好奇

  侯公到楚营后只表示:
  “我将在此待一阵子!”
  这个请求表示不急着谈判,也不赶行程,只有在项羽想谈时再说,绝不勉强。
  项羽对侯公的这种态度的确颇为惊讶,便派人送来酒食,并打听候公的来意。
  但侯公对接待人员绝口不提公事,反而大讲养生长寿之道,并传授些道家导引术的秘诀。
  这下子可让项羽傻眼了。
  就当时情势而言,项羽比刘邦更急于和谈。
  终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项羽主动召见了侯公。
  “汉王要你来,到底是有什么讯息?”
  “汉王说的事,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
  “你是道家信徒?”
  谈到修身养道,侯公兴趣可来了,三天三夜也绝不疲劳。
  “汉王不是我的主人,我侯公是世人的代言人;汉王的意见不重要,重要的是您们两位天下人能不能有共识!”
  项羽对侯公的说词相当感兴趣。
  “如果为了天下众生而维持永久和平,我是可以和汉王谈判的!”
  侯公立刻摆出一副天下公证人的模样,主张以鸿沟为界;他并且表示两军僵持在此,便应以之为和平缓冲线,这样才算公平。
  项羽听得频频点头,显然他完全同意侯公的建议。
  项羽是楚国贵族,本身又比较好面子、讲气派,侯公深诸此理,所以绝口不提刘邦。
  他甚至公开表示:
  “我不是汉王的部属,不必效忠于他。”
  或许便是因为这句话,让项羽心中颇为受用,才会答应接受和谈的条件。
  双方很快地约定撤军的日期和方法。
  侯公也立刻回去向刘邦报告。
  九月,项羽释放刘公和吕氏回归汉营,营中军士大呼万岁。
  看样子,和平即将到来。
   
张良、陈平策动偷袭

  项羽首先依约定解兵归国。
  刘邦自然也决定暂时退入关中。
  僵持年余的广武战场即将成为“台风眼。”
  但就在刘邦下令撤军的同时,首席谋士张良和陈平连袂秘密晋见刘邦。
  “两位先生同时到来,想必有所指教!”
  “以君王看来,我们目前是强势还是弱势?”
  张良首先提出问题。
  刘邦怔了一下,略为思考后表示:
  “如果僵持下去,对我们有利,但如果进行会战,我没有把握能击败项王!”
  陈平接着表示:
  “的确如此。我们是很难真正击败项羽,只有现在是惟一的机会!”
  刘邦:“怎么讲呢?”
  陈平:“目前我们已拥有天下的大部分,诸侯也都站到我们这一边来,楚军久战而兵疲粮尽,这正是天亡他们的时候。我们应乘此机会攻击他们,否则便成了俗语所谓的‘养虎而自遗患’了!”
  “但我们已达成约定了!”
  “创大事业者不拘小节,只要击败项王,我们便再也不需要谈判和约定了!”
  张良也表示支持。
  刘邦有所醒悟,乃下令大军越过鸿沟,准备袭击项羽撤退中的主力部队。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放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的智者,知晓道体的精微奥妙并不是言语可以说明或阐释的,因此他只会审慎地勤而行之,不愿多言多做言辞表达。
  一切顺乎自然,堵塞意念,关闭情欲,收敛锋芒,消除纷扰于未然,不表示自己的特异,遇光则和,遇尘则同,这种人便到达了玄同的境界。
  所谓的玄同,便是表面和万物大同而无迹可见,这样子便可完全合于大道了。
  超然物外,淡泊无欲,无法用任何引诱来亲近他,所以想疏远或离开之也不可得。
  只问自然,顺势而为之,不刻意努力,利不足诱之,害不足畏之,富贵吸引不了他,贫贱也不会在意,这种亲疏利害贵贱都引动不了的人,才称得上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蒯彻在游说韩信的立足点上,大部分都颇有道理,只是蒯彻过分强调利害。
  表面上虽是为了韩信,其实蒯彻本身是有野心的,他想借由韩信提升自己的地位,以韩信的实力让自己在争夺天下上拥有重要的角色地位。
  因此他疏忽了韩信的“感觉”,对韩信和刘邦问本有的情谊视而不见,更且卑视之。他无法了解对早年挫折连连的韩信而言,刘邦的破格提拔有其重大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利害安危”所能说服的。
  论点相当正确,热情也够真诚,游说的技巧也十足功力,但蒯彻企图以理性上的完美逻辑来克服韩信作为“人”的自然感情,最后的失败也是不可免的。
  韩信和刘邦间可能产生的互动和权力之争,原本可以顺其自然而发展,或许这样对韩信会稍有利些。但蒯彻的一番提醒,相信在韩信心目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对韩信和刘邦间的自然相处也必产生不少变数。日后韩信之以悲剧收场,似乎是被蒯彻不幸说中了,然而蒯彻的游说其实也对韩信后来的心态产生不小的影响。
  陆贾和侯会在游说技巧方面也因为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陆贾也是由理性的利害观点来作游说,立论相当客观而实际,也颇得到楚国重臣的重视。因此以说客立场而言,陆贾的表现的确十分出色,然而惟一无法同意的却是当事人项羽。
  陆贾一样疏忽了项羽的情绪问题。
  从优势打到劣势,项羽心里自然相当不平衡,但他再怎么样也不愿认输。因此陆贾这种堂皇的正规理由,对项羽的心理无异是种伤害。
  反之,侯公便颇懂得利用项羽情绪上的弱点,他不但没有长篇大论的巧辩,而且从头到尾都不替刘邦说话,甚至经常故意在言语上折损刘邦,这种态度对项羽而言是对他胃口的了。
  顺着人性的自然,不迷失于自我的推论,正是侯会最成功的地方。
  据说为感谢候公的功劳,刘邦封侯公为平国公,但侯公却躲起来不接受晋封,也不再和刘邦见面,真正做到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刘邦为表彰候公的贡献,仍赐之一府邸,并题名日:“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
  但这位平国君却从未踏入这府邸一步。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